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09-30 14:27:16.0读后感716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就如同一篇古诗词的读书笔记,他把自己对词的理解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在书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如此这般,能入亦能出,方是大家”。想来这也正符合陈寅恪在碑铭中所写的那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

  他在这本书中提到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境界的大小与优劣并无关系,这也正是诗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紧接着王国维先生又抛出了“造境”与“写境”两种手法,这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诗人通过想象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在指出两者无高下之分的同时,又详细说明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由情及物,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与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他的观点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恰恰符合他在书中提出的作品上乘者圆融自然的“不隔”之理。
人间词话
  中国传统审美是很感性的,更多是那种印象式的批评,西方的文艺批评则更看重理性分析。我个人觉得《人间词话》应当是以中国传统审美为基础,借助西方理性批评理论,对诗词,对中国词人进行各种或横向或纵向的对比。这种融汇古今中西的批评方式,当真十分了不起。借助他的批评,不仅感受到词本身的美,也察知了词背后词人的心路历程,从而对词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更强烈的审美愉悦。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论词而作,但是《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评价批评,还富有艺术与美感。“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先生如是说。情语不能当面表达,那么景语成了最好的传情方式。一说及春夏,便感到生机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肃杀之境,可见词是诗人内心的情感独白,景是他们情感独白的载体。真所谓“人间词话,词话人间。”

  真正纯粹、理想的人,就像王国维先生一样,一定是极其执着的。他们坚守、追求的是称之为艺术的东西。为此,他们不惧脱离人群,全身心投入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追随、诠释它,孤美卓绝。之于我而言,我十分佩服与敬仰这样的人,也羡慕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完全富足,但渐渐发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模样。因为对某一事物的完全沉浸与投入势必是要牺牲很多很多的其他的东西,人生在世的能量守恒一点也不假。对于自己和身边亲近的人,要牺牲的是时间精力和充足的感情。也许它该是我永远到不了的彼岸,在某一方面一直前进固然是最好的状态,而如果走到了尽头,又该是另一种危险与遗憾。

  有时候就要肯定自己的人生并不是完美理想的,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才会既充实又快乐。所以,要一直前进着,也要一直平衡与协调着,要相信些什么,要追求些什么,也要热爱些什么。

  王国维先生还在《人间词活》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原本三首不相关的诗词,经过他巧妙的结合,便展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当然,读完《人间词话》,我发现不仅词话分为这三境,我们的人生也需经历这三种境。“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在追求自己梦想的同时,也要时刻铭记王国维先生教给我们的三种境界,不畏艰难,砥砺前行,论心而作。我们在追求精神的富足不能忘记要努力,只有沉浸在你所要追求的事物中并为之奋斗,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在前进途中审视自己,接受批评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在前进中成长,其过程远比结果收获的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