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一间辽阔的教室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5-04-15 13:49:45.0读后感24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方式层出不穷,从传统的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听书和观看讲读视频,每种方式都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我个人更倾向于通过视觉来阅读,无论是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是我喜欢的阅读方式。我最初接触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是通过一位老师分享的电子书开始的。电子书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不仅方便携带,还能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字体和背景,摘抄也十分便捷,只需简单的复制粘贴。

  然而,当读完一遍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购买了纸质书,开始了第二遍的阅读之旅。纸质书的阅读是最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是我最钟爱的。在纸质书上,我可以随意划线、做标记,甚至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些痕迹便成为了我与书籍之间的独特连接。与电子书相比,纸质书更能让我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远离手机消息的干扰,让我完全沉静下来。《一间辽阔的教室》中的内容都是独立成篇,按照不同类别辑录,每一篇都各具魅力,我常常利用教学的空隙,翻到哪里就读哪里,就这样随心所欲地读着,不知不觉中,我又将周老师的这本书细细品味了一遍。

  这间教室里究竟有什么?它为何被称为一间辽阔的教室?它的魅力何在?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沉思,在不断寻找中我发现,这是一间充满光明与温暖的教室,是一间充满思考与成长的教室,更是一间充满热爱与梦想的教室。这样的教室,怎能不令人心生向往?

  一、充满光明与温暖的教室

  周老师的文章常常带给我光明与温暖。她认为教育是一种正向的传递,教师应该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美好与温暖,以此积累对抗伤害的力量,从而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意义。她一次次地传递着温暖,让温暖的故事留在学生的心中,也留在他们的记忆里,让他们的生命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周老师不仅是温暖的传递者,更是一位高明的引导者,她为我们指明方向,还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在《从心底笑起来》这篇文章中,她谈到了在遇到不快时,应该去做一件让自己从心底笑起来的事情。
一间辽阔的教室
  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陷入了低谷,难以自拔。我的女儿每天都会提醒我,起初她会问:“妈妈,你怎么不笑啊?”后来,她会说:“妈妈,你要笑,第一要笑,第二要笑,第三还要笑。”她一直说到第十,说的我都想流泪了还是笑不出来,这样贴心的女儿让我感到内疚。我知道我的情绪不仅影响了女儿,还影响着我周围的人,周围的老师看到我的状态也很忧心,不时地开解我,让我看开些,做什么事情只要尽力就好。

  我也知道这种状态不健康,但如何将这种情绪驱逐出去呢?我尝试按照周老师的方法去做,每天花一点时间去做让自己最开心的事情。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如果一个人一直沉浸在悲伤中,是很难走出来的。只有积极寻找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正如周老师所说:“心灵储存的美多了,留给烦闷的空间就少了。”多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多储藏美好,生命真的会变得光明起来。书里还写到了许多传递温暖的故事,虽然都是生活中很小的例子,但是周老师能够慧眼识珠,通过一支笔和一些简简单单的文字,就把这些温暖变成生命中最美好的印记,让我们记住了一句话,只要朝着明亮那方,自然就会收获无限美好。

  二、充满思考与成长的教室

  所有的教室都应该成为学生思考和成长的地方,但在现实中,能够深入思考的时刻往往太少,周老师则很善于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有一个学生问周老师:“小说讲述的道理,往往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尽。我知道那个道理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读小说?”周老师通过比较,举例子等方式,就让学生瞬间明白原因在哪里。她说,主题和文本的差异,如同骨骼和鲜活生命的差异。正如“垂柳”、“落日”这样的名词,如果我们不能将其还原到生活情境中,并因之感受到生之欣悦,它们就只能是纸上苍白单薄的词汇。

  是啊,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语文教学需要真实的语文情境的创设,这何尝不是把骨骼向鲜活生命的还原。周老师还说到了一个反面的例子,有一次,她在给一群小孩子上完一节课后,想要让学生每人说一句话进行总结,她一说完要求,叽叽喳喳的孩子们突然就安静下来,让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无趣,课堂反馈给她的是情况是只要不说总结,学生有很多话可以说,他们会自由地畅所欲言,可是只要一说总结这样的字眼,学生马上变得无话可说,于是她改变了问题的方式,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这个小小的总结环节带给了她很大的启示,她说,只要过程是饱满的、有趣的,孩子自然会有收获。

  有趣的饱满的内容通常都会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是生活的起点,生活是生命的着力点,教育只有融入鲜活的生活,展现生命的风采,思考才是灵动的,学生的成长也才有了归处。周老师说,我们不能把一个充满好奇的天真儿童变得闭目塞听,也不能把辽阔天地压缩成苍白而扁平的世界。由此,我想到了教育本身,我们既要入得其中去探寻智慧和方法,也要出乎其外去还原展现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三、充满热爱与梦想的教室

  在很多文章中,周老师都提到了唤醒和点燃这样的词语。学生的生命需要被唤醒和点燃,这里面除了有教师的引导之外,还要有自我的积极主动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地位一定要凸现出来,能够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必定和热爱和梦想有关。在《浸润在诗歌里》这篇文章中,周老师写了在公园里散步时碰到了一个老先生,旁若无人地吟诵《春江花月夜》,也写了自己在教学楼前默念着“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的诗句,走下长长的台阶。我觉得能够把诗歌融入到生活中,这绝对是和对诗歌的热爱分不开的。

  我们国家是诗歌的国度,诗教由来已久,但是近年来几乎消失殆尽,因为课堂的诗歌教学只是学习,展示,并没有融入生命,就像在进行诗歌选拔时,一位老师突然间打断了孩子的朗诵,这位热爱朗诵的孩子说,“老师,我不在意能不能选上,请您让我把诗读完。”由此,周老师发出了感慨,诗是不能被打断的。她告诉我们经过诗歌浸润的孩子通常会有明亮的眼神,那里面闪现出来的是一种生命的光彩,正是有了这种深入内心的非功利的热爱,才能成为他们以后人生中明亮的底色。

  我从小就喜欢诗歌,喜欢一遍一遍去读,也许我读的并不悦耳动听,但是那种“口齿噙香对月吟”的美妙,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读者读着,我们就会慢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我们会感觉到人生是那样的美好。周老师的一个学生说,有时候自己什么也不想,只要一首一首地读着诗,就觉得人生是多么快乐啊!这和我的感觉是何其相似,可是现在,一天又一天都在忙碌着,而我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诗歌的时间也少之又少。

  有了热爱,也就有了梦想。周老师说,她的梦想是建设这样一间“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教室”。这间教室能够让活泼快乐的孩子保持明亮,学会倾听、思考和表达;能够让暴躁不安的孩子安下心,相信老师、同伴、世界和自己;能够让孤独内向的孩子克服羞怯,展现自己,交流成长;能够让背着满满一书包烦恼的孩子情绪安定。这样的教室虽然是想象出来的,却也是无数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这间辽阔的教室里,我遇见了她——一名砥砺于教坛、热爱教育的高中语文老师。从她娓娓道来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温暖和热爱,翻看书页,从眼前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深藏于其中的执着和追求。一间小小的教室,就是一个辽阔的空间,它仿佛是那灿烂而辽阔的星河,那里有明亮的笑声,也有热情的等待与无奈的停留。在她的笔下,每一个时刻,都是从心灵激荡出的光芒,读着读着,天就亮了;读着读着,生命就开阔了,就如那萋萋芳草,在季节的轮回中,不断消亡又不断生长,在春风吹来时,又一次绵延向遥远的天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