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威力有多大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只需一句小小的赞美,被赞美的人就会感动到破防;但是,一句说者认为轻描淡写的指责,就可能让听者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心上仿佛压了一块巨石;如果是一句侮辱性的话,更让人感觉比被刀子捅了还难受。
人际关系中,诸多的误会、疏远、厌恶、冷漠、憎恨,无不是因为没有及时、充分或者良好、有效地沟通,尤其是在一些最重要的关系中,比如夫妻、亲子、师生、上下级之间,生活中难免各种小摩擦,但哪有那么多的不痛快,如果有,大多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想想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在需要沟通的时候,两个人相对无言不知该从何说起;有时候两个人虽然滔滔不绝,却只是在各说各话;有时候你巴拉巴拉讲了半天,却发现对方完全不懂你,简直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有时候你兴致勃勃,他却答非所问、敷衍了事;有时候两个人一开口就互相指责,最后越吵越凶直至双方都气到肺炸,想解决的问题一点没解决,反而给双方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
所以,暴力不解决问题,它产生伤害。
语言不应该是武器,它是用来沟通的工具。
而沟通的本质是:表达自己、理解对方。
很多时候沟通失败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指责对方的错误和渲泻自己的情绪,《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方面。

首先:冷静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去关注事实,并且不带有任何诊断和评判。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以前羡慕那些鲜少生气总是心平气和的人,后来明白不是他们天生脾气好,而是他们遇到问题会冷静地思考解决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不满。
愤怒往往是由于黔驴技穷,想想自己无数次暴跳如雷,归根到底其实是因为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一味指责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抗和拒绝,根本不利于解决问题。心理学有一种观点:你强调什么,就得到什么——指责和批评会让他破罐破摔:“你说我坏我就坏给你看喽”!而你仿佛也从对方的行为中一次次证明自己的指责是正确的,但是,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呢?问题解决了吗?彼此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其次:由此刻你观察到的事实而产生的感受是什么?注意,感受不等于想法,不是“我觉得、我想、我认为”,而是“我担心、我恐惧、我失望。”
心理问题的核心是情绪问题,喜怒哀惧跟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本能,所以,不要回避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正视自己的情绪,接纳它的存在才能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忍字就是插自己一刀,会让广大妇女乳腺不通,而刘德华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也告诉男同胞有情绪要发泄。但是怎么发泄呢?如果因为你的发泄造成周围大面积伤亡,那显然又会产生新的痛苦和麻烦。
所以,正视情绪——既不压抑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
然后:这种感受与什么需要相关联。
愤怒的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那么,你的需要是什么?
小时候总以为生活就像童话和电影,你爱我就应该懂我,我什么都不用说,你就想到了做到了。
但是:凭什么啊?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几千年才有的一个经典,生活中怎么可能到处是“知音”?我们凭什么要求别人做自己肚子里的蛔虫?
或者,很多人羞于表达自己的需要,担心会让人觉得自己自私、贪婪;还有的小孩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假装生病或者真的弄伤自己;或者本来想要蛋糕因为不好意思直接说被别人误会成馍片,拿到馍片后又该多么无奈和失落啊!还有可能是被拒绝的多了,就不敢提要求了;或者因为生在匮乏的年代,谁好意思提要求呢?大家都那么难,都可以忍,就你不行?忍着忍着,你忘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更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了。
最后: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提出正向的、具体的请求,不是含糊地说“我希望你懂我!你以后不要怎样怎样了”。
要注意的是:请求不等于要求,要求的潜台词是:你没有按我说的去做。所以,要求引起的往往是不配合。
以上四个步骤就分析完自己的需求了,同理,在矛盾冲突中,我们也用同理心感受和倾听对方:观察此刻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失望或者愤怒是因为哪种需要没有满足?他的请求是什么?在你的引导下,他也一定会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耐心,直到双方都弄清楚自己的需求,然后共同寻找解决策略和实施办法。
总之,如果人人都能熟练地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夫妻之间会更和谐,亲子之间会更亲密,师生之间其乐融融,同事之间团结互助,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小孩不再仇恨社会,希特勒不再耿耿于怀犹太人考官没录取自己当美术生,世界和平将唾手可得!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工具,它不是伤害他人的利器,希望每一个人都尝试用语言架起彩虹,与他人沟通时,释放爱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