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3-02-20 14:55:58.0读后感472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是阿德勒所说的一句至理名言。他认为,人的人格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就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是儿童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问题。

  阅读了儿童心理大师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之后,我对于儿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一些新的启发和思考。就像书中所介绍的那样,“如果我们不了解这种隐藏在其行为中的生活背景,就很难理解儿童的某些行为。”这些儿童的某些行为即是“人格的统一性”的体现之一。当深入了解儿童后,才会知道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这便是一种追求优越的体现。因此,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者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老师,都应当引导儿童走向追求自己优越感的道路,既不是对儿童严格过分地“行为控制”,也不是对儿童过分的溺爱;既要避免儿童长期自卑、恐惧的负面情绪产生,也要遏制误入歧途的想法,将不良的人生导向扼杀在萌芽中。
儿童的人格教育
  每个人都有儿童时期,每个人儿童时期的经历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儿童所在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父母的人格特点也都是截然不同的。哪怕是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儿童,若父母和老师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儿童一样会快乐地成长;即使一个儿童的先天条件优良,但是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掰断他们自由的翅膀,依然会形成糟糕的人格特点,这便是失败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有关自卑感的部分内容。何为自卑感?自卑感和优越感同是存在在一个人身上的感受,正常成年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挑战失败便有一定的自卑感对,于抗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可能是情绪低落,成功跨过这个坎坷,任何人都会有优越感。例如一位老师教的学生成绩是年级第一名,甚至全校,全市第一,和一个孩子在考试中考得全班或者全年级第一,这种优越感是相似的。正如文中所说“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是因为感到自卑,而功成名就的优越感可以让我们克服这种自卑。”

  对于儿童来说,自卑感和优越感固然存在,以一种隐性的姿态存在,对于儿童来说并不了解何为优越感何为自卑感,但是儿童在遇到困难并且遭到其他人的批评或挖苦时,本能的反应会让他们遇到同样问题时选择逃避,这种回避心理每个人都存在。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得到这种心理素质的锻炼,但对于一个无法深刻理解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儿童来说,必然无法迎难而上攻克心理关。因此父母和老师更多的是鼓励和引导,让儿童明白道理的是非性,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儿童,而不是一昧地批评和责备,毕竟孩子很多道理是不明白的,需要父母和老师耐心地教导。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总会过分地攀比,人人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里想着是为了孩子好,而表现出来得却戛然相反,不能说以自己认为的“所谓正确教育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尤其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家孩子对比,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时间久了,儿童可能产生嫉妒甚至厌恶的心理,不希望父母说这样的话,但却无能为力,只能将厌恶和愤懑指向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也要综合成绩和身心健康,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个个成绩优异,但每个班里也都有成绩差的孩子,也许是不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可能是老老实实不爱说话想提高成绩却提高不了的学生,因此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成绩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卸到学生身上,应当针对每个学生作出相对应的,合适的培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除了学生需要学习,身为老师也应当不断的学习,才能科学地培养学生。

  我也时常反思自己的工作,班级是一个集体,这个班集体是各种各样的元素个体集成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独立的,我应当深入了解每个独特的学生映射的人格特点,尤其是容易产生问题的学生,毕竟有的学生心思是细腻的,要做一名细心的老师,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细节决定成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从细节上做起,培养更多成绩品德兼优的学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