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爱弥儿读后感2000字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能让人心灵悸动的书。据说哲学家康德终身过着非常规律而又理性的生活。他生平唯一一次打破这种规律、理性的生活,是在他42岁时阅读了这本书,因为看得入迷,甚至放弃了傍晚四时固定的散步,而且到了晚上十点还不想上床。因为他被卢梭在书中所揭示的教育思想深深打动和折服,想要一口气读完它。其魅力可见一斑。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在近乎育儿日记的娓娓道来中,是一位饱含良知、热爱孩子的教育家的坚持坚守,是一位敢为人先、冲破桎梏的思想家的思考与探寻
卢梭的教育思想,一言以蔽之,即造就一个理想、合格的公民,需要实施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使“人成为人”。卢梭强调培养“自然人”,他说,“自然人不是封建国家的公民,不是局限于某种阶级,某种职业的人,也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独的野蛮人,而是一个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都健康的人”。
怎样的教育是自然教育呢?
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接近自然,自然教育
自然,即大自然。卢梭认为,“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老子亦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又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自然之道是春荣秋枯、夏荣冬藏,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而人的生存、生活若顺应自然,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则生老病死、代代繁衍,则“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爱弥儿一开始被安排在与自然最接近的乡下生活,安排在追求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中,在自然的秩序中,他和其他孩子共同的天命是“成其为人”。爱弥儿首先是个人,能在欲望与能力之间获得平衡,在感知自然中依赖自然,遵循自然,成为自然的一份子,在自然打造的俗世乐园中自由成长。疾风会锻造他的身姿,骤雨会塑造他的筋骨,产自于土地的庄稼会滋养他的面庞,回归于土地的落叶会引发他的思考,大地无言却承载万物,河流无语却容纳千秋……自然会不断历练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困难让他的性情变得硬朗,教他懂得痛苦和悲伤,教他懂得隐忍和接受。而城市丛林中教育不出质性自然的孩子的,只会培养出在痛苦、希望、意外甚至死亡面前不堪一击的奴隶。因此,自然教育的第一步是走进自然,向自然学习。
(二)遵循自然,自然教育
自然,即发展规律。卢梭遵循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出逐步进行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是遵循成长规律的教育。
他认为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不要争分夺秒,而要慢慢来”。就感官教育来说,卢梭主张首先发展触觉,因为触觉不仅能提供事物的形象和表面,而且比其他的感觉也更为可靠:其次是发展视觉,最后发展听觉。这里,遵循发展规律,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循序渐进地有意识训练。而且强调“不能简化我们的感觉,而是要始终用另一种感觉来强化并核实这种感觉”,类似于“眼耳手脑”并用。也许,孩子在丈量事物的同时,倾听了世界的声音,也展望了双脚可以到达的距离。
现代社会追求快速高效,“慢慢走,欣赏呀”曲高和寡;揠苗助长、“领跑抢跑”趋之若鹜。我曾为本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高一新生“暮气”凝重而惊诧不已;我曾为高二学生“没有找到学习的意义感”、坐等高三荒废时日拊掌叹息;面对高考压力,我曾为家长、学生因为“一根稻草”几近崩溃乃至放弃而痛心疾首。多少次“减负”,不减反增的是压力;多少次“救救孩子”“解放孩子”,不减反增的是焦虑。究其原因,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无视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学学郭橐驼的树人之法,移至教育,“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人不被异化,才能成为真人。
(三)顺其自然,自然教育
自然,即自由。卢梭认为,只有自由的生活才符合人性的自然状态,而惟其如此,人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没有自由,人不为人。但他同样认为自由不等于自我放纵、任性妄为。所以这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卢梭认为,让孩子始终认为一切都是他在做主,他是自己意志的主宰,他才不会出现猜疑、撒谎、欺骗、逃避、叛逆等我们不希望孩子采取的行为。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心的自然需求”,让孩子或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所做皆为他好”,才能“不令而行”。
例如,面对孩子不当行为,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孩子,应该怎样处理?卢梭认为,先做冷处理,接着让孩子承当必要的后果,当然是他能力范围之内的;在孩子面对并接受惩罚时会进行相应心理调适,静默中去思考,实现初步的自我教育;等双方都足以冷静时,家长/教育者可以和孩子进一步达成契约,让孩子做出对未来的承诺,家长/教育者作为监督人在未来日子监督孩子履行承诺。惩罚是必要的,把惩罚作为孩子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帮助孩子树立对“自己的责任是我们的第一责任”。
当然,治本重于治表,疏导先于堵塞。在孩子做出不当行为之前,要抓住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提供给孩子良好的榜样,直到他们能理解并出于对善的热爱而行动。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更要以身作则,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纵观整本书,尽管书中难免有自然主义的激进和偏颇,但也不难看出,卢梭的“让人之为人”的自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借用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毛杰的话:“教育变革是足以温暖所有人的一道光,它如此重要,并值得我们为之倾心付出。”愿我们乘着“双减”之风,向新时期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彼岸进发!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