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0个儿童思考工具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12-31 18:28:40.0读后感440

  孩子是如何思考的?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孩子思维的过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如何观察和评价思维过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关注关于思维的一系列问题。澳大利亚儿童哲学的领军人物菲利普·卡姆(Philip Cam)教授的《20个儿童思考工具》一书,对于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初识“思考工具”

  书的开篇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怎么过富于思考力的人生呢?书中提供了一套实用而有效的工具,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其中,初级工具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包含问题象限、建议、理由、赞同与反对、举例、做出区分、临界案例、目标靶、思想实验和拇指法等10种工具;中级工具适合小学中年级孩子学习,涵盖议题、反例、标准、概括和讨论地图等5种工具;高级工具的使用要求孩子具有一定的抽象推理能力,尤其适用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包括事实、价值与概念,演绎推理,推理图,假设和分歧图等5种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优秀的问题,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把握问题的关键要素,在分析问题时有能力去探求问题背后的思考能力。

  书中提出,“思考人生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探索人生可能性的能力、欣赏他人观点的能力、批判地看待我们所读所听的能力、做出适当区分和必要联系的能力以及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是每个能够在生活中有效思考的人的特质。”这个立场和视角与《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将我们的教育置于面向未来的当代生活大背景,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以及我们的教育中过时的缺失的东西。这本书的作用和意义,是要唤起教育者新的视角,这与我一直在思考的更高的站位异曲同工,似乎让我找到了哲学依据。教育者不能为教而教,不能立足当下,而要立足动态着眼一生找到基点和发力点,让每一个细小的教学目标都更有生命力。教育需要关注的是每一个受教育者、每一个人的主动性,以及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能力、素养和责任。
20个儿童思考工具
  实践“思考工具”

  书中提到的一个很有用的思考工具,叫做“问题象限”。利用这一工具,可以帮助孩子将思维的过程标识出来、具体化,就像审视一件实物一样审视孩子思维的过程,这就是元认知提升的过程,也是孩子提升思维能力的途径。

  在问题象限中,文学猜测和探究性问题都属于开放性问题,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文本的想象、续编、创编,后者则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可能是基于人生经历和阅历而进行的形而上的归纳和提炼。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给孩子们讲绘本,会针对绘本中的情节、细节等进行提问。在这些问题中,根据问题的开放程度,可以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根据问题与文本的结合程度,可以分为文本性问题和智力性问题。问题本身其实没有对错,但是不同的问题可能会将孩子引向不同的思考角度,进而影响到孩子关于故事、事件的看法,关于情境、人生的思考,这些思考的习惯和方法是一生受用的,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孩子的终身成长产生影响。

  再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宝宝,他们对周围的事物会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最初会问从“是什么?”逐渐的变成“为什么?”这就是幼儿逻辑思维提问类型的变化,这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在提高,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就是孩子元认知能力在不断提升,而这个时候,作为成人如果“有问有答”,孩子可能会穷追不舍,最终让成人感到厌烦甚至崩溃,但这是孩子多么可贵的思维品质,成人不妨换个角度,用这样的对话:“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当你这样回应孩子的时候,就能看到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对问题的思考,也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思维。

  另一个很有用的思考工具叫做“做出区分”,是指在特定领域内确定事物不同的属性。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在区分刀和叉时,只说刀有刀片而叉有尖是不够的。虽然这是事实,但更完整的回答是,它们是在这些方面有所不同的餐具。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做出区分,比如,人们使用它们的目的不同。重要的是要记住,区分它们的方式并不只有一种。这个例子很好地解释了“做出区分”这一工具的具体用法。两个事物可能属于相同的领域,但在功能、外形上会有区别。所以区分的目的在于既看到相同的部分,也看到不同的部分,同时看到事物多个方面的特性,培养开放的心态和更广阔而有深度的视角。

  在生活活动“生活中的数学”中,我利用散步的时间带孩子们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小宝贝”,比如一片黄色的树叶、一颗红色的果子、一根分叉的树枝等。把所有的“小宝贝”放在一起,说一说自己的“宝贝”特别在哪里时,孩子们都“很有话说”,有的说到了颜色的特别,有的说到了形状的不同。可见,孩子们观察到了这些差异,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引导接下来的活动就很重要。从数学的角度而言,可以分类,可以排序,还可以进行很多数学方面的引导,但是思维的开放性和表达的独特性可能比数学知识的习得更重要。跳出领域关注儿童的思维,可能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

  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思考工具的举例,通过这些案例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思维是有规律的。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了解这些“道”和“术”,这可能也是我们专业成长的重要内涵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