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后感1200字左右

admin2022-11-15 14:24:17.0读后感318

  初读明清历史,却不知“八股取士”为何物,只是囫囵吞枣、草草背下。事后再想打破砂锅问到㡳,便又走进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才算是踏入了八股取士这一社会制度的大门。翻开此书,触目可及却多是荒唐。

  在这片只有儒家思想存在的密林,虽然有年少成才,一举考中功名的幸运儿;但更多平常人仍是在这深林里苦苦等待,一生望不到尽头,更有甚者便在其中渐渐消亡。在“充斥着“之乎者也”的官场,既使有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请官员,更多人却只为贪得“三年知清府,十年雪花银”.在《儒林外史》中江湖,这群被困到极致的学生身上的经历真是可怜可笑,可悲可叹。

  “三十年问东,三十年河西”所描述的也许就足周进一生。也许他在河东等待的时间更长,也没在少年时期周遭人群挖苦时,能大声反驳“莫欺少年穷”。自己听得明明白白却又不敢反驳。痛苦、屈辱、折磨……使他一头撞上了贡院的号板。而耄耋中举后,他忽然间飞黄腾达,身边的人也全是那套恭维话。是的,科举制确实能让赤贫低微的学子走上仕途,出人头地;但这举业无凭的偶然性、艰难耗人的艰辛性和前贱后贵的突变性,拖垮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
儒林外史
  被周进赏识才得以考中秀才的范进,在中举后疯了的故事可谓人尽皆知。疯癫如他,欣喜如他,清醒如他的背后也许是一朝遇知己的狂喜,对过去六十年黑暗时光的不知味,亦或是对未来的富贵生活的“规划”和期望……

  没错,苦苦考进举人的范进并不像其他故事中主角,进入官场后仍是清廉正直之人,而是在知府的邀请下“夹起了最大的虾仁”。初读到这,不禁唏嘘,这样扭曲变态的灵魂竟不是个例。在清朝,科举制发展到了巅峰,世人皆习八股文,只盼那儒林一梦功成名就。在一次次的科考中,他们逐渐迷失了自己,失去初心,沉迷功名无法自拔,只能堕落成了卑劣可恨的小人。

  在范进一生,每位过客皆引人深思,是态度三百六十度大转弯的郑屠;是送金送银的张举人;是刚出场就穿金戴银的举人媳妇郑氏;亦或是见了金银财宅欣喜致死的范母;更是风使舵的临里乡亲。由此可见,所谓科举制度所滋生出的势利者更是不计其数。文木老人笔下,一态百丑儒林图展现出来,多么可笑的人,多么可恨的现实。但他们只是社会现实下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造就的可怜之人。

  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也看到了一切圈于生存,一切固步自封者,以及画地为牢者们的狭隘与自私。和书中的儒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当今的知识尚无足够的力量被罗致和教化,大自然的平衡之道因此也以悲喜剧的形式呈现奇观,我们这些享用远超古人的今人也遭到了空前的报应:水土流失、雾霾、新冠病毒,这是对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污染,人们进入智能时代的轻浮,往而不返、玩物丧志。短视频、游戏、娱乐产业、微博热搜等如同书中的科举八股一步步蚕食人们的思想。

  回顾过往,一头钻进儒海的学生们,可想过他们适不适合走下去?而如今的考试制度中,大部分人以考上双一流为人生目标。可曾想,人各有异,有人天生就不适合去学术之界,所以国家推出“双减”引流技术人才。行行,皆有大为,皆成大就,何必拘自己于一潭池中。

  荷边描画的少年王冕,慷慨为人的杜少卿,藏匿于民间的四大奇人。他们虽身在市井却看谈功名富贵,恰似“在野儒者”。在那样的时代下,他们恰似清流的存在终于慢慢冲淡污泥。当时的幻想一般的群体,现如今变得充实。

  希望我们能够坚守本心,莫负韶华,莫误流光,在十五六岁的年纪,生长、灿烂、生生不息。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