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10-06 15:39:43.0读后感395

  寒假空暇时间,我拜读了由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颇有收获。本书由易东平翻译,共有13章,每一章都用生动的实际事例或统计数据作为根据来阐述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它与一般的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书籍不同,是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而总结成书,系统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效率,给学生提供了良性效果的、现代的、有实验根据的教学方式。它用漫谈的风格,呈现操作性、现实性、有实践基础的有效教学实践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从而成为一名好老师。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二章“理解你的学生”。

  《有效教学方法》第二章提到:“要成为有效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内容,知道怎样教这些内容,还需要知道如何调整内容和教学常规,使它们适应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本章有一些有关学习者心理的重要事实,它们将帮助你理解并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来,理解学生并不只体现在德育方面,它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头戏。书中讲述了注意个体差异的原因,智力、先前成就、家庭、人格、环境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以及排除偏见的安排,读来深受启发。

  认真阅读本章之后,我根据作者阐述的理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反思了自己在“理解学生”方面的教学行为,下面就谈谈我的感想与体会。

  一.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

  书中讲到“早期教学概念把学生视为空容器,而教师则把一天的课时内容倒进去。这些概念没有考虑个体多样性对学习的影响。”“教学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要使教学适应个体差异,需要做出许多有关学习者的决定,它们不可能归纳为简单的公式或规则。这需要你成为反思型教师,也就是说,你要抽出时间来调整课时,使它适应学习者的各种要求、先前的履历和经验,然后再对课时加以分析和批判。”学生个体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的,了解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对于课堂教学,我们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因素,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掌握能力、思想表现、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个性。在这基础上,教师才能准确地指导不同学生的学习,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平常备课时,在设计某一个教学活动之前,老师需要让自己站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教案,这个环节应该如何安排才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个问题要用何种方法才能讲得通俗易懂,要布置哪些作业才能使全班同学都有所收获?上课时,教师需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想了解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感受到困难,只有把握了这些,教师才能适时地调整教学的方式及内容,准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因此,了解和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能否真正地理解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活动的进程与速度。
有效教学方法
  可见,理解学生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以教师有效的价值引导以及适宜地运用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等,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从而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学习。

  二、理解学生,要正视学生的智力差异,善于欣赏并鼓励学生。

  书中提到“教师、父母和学习者对于智力有很多误解,其中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认为智力是统一的整体。”“但实际上,我们中的每个人,不管我们的智力如何,都会在某个方面此一时或彼一时,敏捷或缓慢,聪明或迟钝。在具有某种特点的个别任务上,你可能看起来比较缓慢,但在另一个要求不同能力的任务上,你又可能比较敏捷。”这方面我深有同感。几年前,我任教的班上有位女学生王苗,刚接触她时,上课看着她安静专心地听讲,两只大大的眼睛闪着耀眼的光芒,于是特别关注了一下她的入学成绩,3科总共只考了32分?经过了解,知道她小时候曾经发高烧,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对于这样一个具有求知欲望,却明显智力跟不上同龄人的小姑娘,要怎样才能促其进步呢?经过与她的交谈,与家长的交流,与其他科任老师的沟通,我发现了她在记忆、理解方面比同学们差,不过在生活上其实并不落后,有礼物,爱整洁,乐劳动,做手工时动手能力不错,喜欢画画,卡通人物画得挺漂亮的。所以,在进行实践活动课或研究性学习的分工时,我经常将她分到成果展示组,她画出来的手抄报版面整洁,图案漂亮,;她动手制作的模型造型美观,色彩搭配得当,经常可以为她们小组增加分数。展示课上,我总是会适时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她也不例外。课后,我还会单独与她谈一谈,再次肯定她的能力,同时会顺便指点一下她在哪儿还可以做得更好。有一次我装作不经意的提到:如果你能够把你画的手抄报上的那首诗背下来,那你就更棒了!三天后,她来办公室找我了:“老师,我会背那首诗了,我背给你听听。”经过了解,她花了三个晚上,把别的同学读十来遍就会背的《钱塘湖春行》给背下来了!第二天的复习课上,我专门提问了她,让她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背诵这首诗,因为紧张,没有那么流利,但还是赢得了一阵掌声!课后,她对我说:“老师,我是第一次被老师提问呢,紧张死了。不过我现在好高兴哦!”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教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教师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教师为教育学生想尽办法,呕心沥血,也需要考虑到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呢?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时,老师不应抱怨、指责孩子愚笨,而是应该多想想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与牛顿、爱因斯坦一样,都有可能成为天才,不会开发才是教师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

  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尊重与欣赏。学生也如此,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使他们激动不已,产生向上的动力,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教师的期望效应。欣赏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欣赏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不怕犯错。老师对后进生多倾注一份关注、一份爱,就是使他们健康发展的催化剂。如果老师能经常在业余时间和他们聊天,捕捉其心灵上的某些信息,给他们以动力,让他们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一点点地收获自信,一点点地得到进步。

  三.理解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对学生的理解,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懂得儿童”。学生是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他们会有烦恼及需求,有爱好和兴趣,有喜怒与哀乐。教学中,对于学生兴趣盎然、感觉愉悦的知识,他们总是乐于学习并且易于接受。“自我意识与学业成就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但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积极投入状态,以及学生在生涯和职业中成功密切相关;可以发现并反馈给学生他们独特才能的价值,从而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要真正理解学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就得走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触摸他们真实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

  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后进”的原因,使其慢慢进步;只有理解学生,才能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只有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尊重、信任并宽容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建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理解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得以建立。

  总之,现在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标准已经应运而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正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要学会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他的长处并产生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