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3-02-24 15:05:44.0读后感471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2000字1


  有人说,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二十出头我们意气风发地出发,几十年后又风卷残荷般的离场。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许经历风光无限,也许经历风雨满肩,这都是师者的常态。踏上小语征程,已然十年,十年,我的身份、工作地点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对于语文教学的初衷却一直没变,对于小语教学,我一直在努力追寻与探究的路上。

  遇见于永正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始于好友的推荐。这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所撰写的,书中的文章围绕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上课、备课、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写作教学等展开,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全书共有四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细细品读,先生质朴的文字下潜藏着的是他无穷的智慧,妙趣更生,读之,让人欲罢不能。于是,与书中的文字来了场曼妙的相遇。

  一、寻梦:点燃一团火,让梦想花开璀璨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些什么?”“留下些语言、留下较好的语感、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回顾在学校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这是于永正先生在《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什么留下什么》这一辑中所阐释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儿时语文学习上的启蒙老师——高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有古今中外的故事,有各种奇思妙想;在她的课堂上,语文变得五彩斑斓了起来,以至于那时的语文“自留作业”,大家都是比赛着,看谁做的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应该在这里。”简简单单一句话,当若干年后,我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时,才发现实践起来真的并不简单。

  二、逐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可先生却在书中一直强调,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在他看来,“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出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教语文就不难。”先生认为教语文的简单之一就是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读写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老师就是带着我们背诵所有课文。高年级后,老师就特别重视课外阅读。”先生在回忆自己老师的时候曾这样感慨道。原生态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在阅读中学会多种阅读方式,在阅读中感知语文之奥妙。反思平时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读得还是太少。
我怎样教语文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抓好五重教学,也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重习惯”,一方面指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指运用语言的习惯。“重情趣”,不仅是对学生的深情,更是对语文教学、对课堂的情有独钟。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全班的同学,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把他们培养成独立的个体。“重感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重视朗读感悟,让学生们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重积累”,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有生活和感受的积累。“重迁移”,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先生将语文课堂上得趣味十足。对照我平时的课堂,似乎又欠缺甚多。

  蹲下来看学生,就把复杂得问题简单化了。“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蹲下。他们是孩子,我们的确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再想想”,善于与生活对话,重视生活体验,善于在生活中积累感受,善于与教材对话,善于与他人对话。”此番种种良策,在先生看来,都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简单。

  三、筑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这一辑中,先生提到的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在钻研每一篇课文里。先生说得很实在,所谓的“亮点”不是新意,不是出彩,更不是什么课件、表演、小组合作、多元解读,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是啊,把语文课该做的事,做实在,实在做,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亮点。回忆起来,的确如此,上过许多的公开课,听过许多的公开课,一支粉笔、一本书籍,就能酣畅淋漓地让学生享受一节课,“大道至简”,实实在在、扎扎实实的一堂语文课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我也尝试着让我的课堂变得更加扎实,我努力研读教材,一次次的磨课,一次次的研讨,力求让语文课堂多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小亮点,寻语文之芳踪,觅教学之根本。

  如沐春风,如望秋月,徜徉书海,于永正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给了我无限的思考。愿守住本心,坚定前行!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2000字2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字里行间都是于老师对学生、对语文、对教学的爱。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听过于老师的名字,只是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教语文的方法和态度。读完,我逢人就推荐这本书,记住的不仅仅是他的名字。直至读完,我才在网页上搜索“于永正”这三个字,得知于老师在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属于老一辈的教育家。于老师在现在的教育界似乎不是那么的出名,他的名字不像李镇西,窦桂梅等那么耳熟能详,也不像张祖庆、管建刚那样站在新教育的浪尖上。但是他对语文的热爱,对教学技巧的把控,对学生的爱,是永不过时的,永远值得学习。

  一、对待学生要有情

  于老师提倡“微笑教学”,对待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达到他所能达到的程度,就是好的教育。“我未被应试教育所左右,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每一位学生,只要努力,尽力了,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否则,师生关系就会被扭曲,教育就会被扭曲。”正是因为对学生有情,老师才不会迷失在分数里,学生才不会活在不想上课的痛苦之中。

  于老师说:“教学时,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通过学习和反思,也使我认识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师唯有真正的打心眼里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关爱孩子,才不会强逼着不擅长学习的孩子疯狂刷题,才不会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达到同一个标准。以前我认为哪怕是成绩再差的孩子我也要盯着他学习,哪怕这孩子自己都急的直哭,我也不愿意放弃他。如果放弃盯着他学习,那就是不负责任,这个孩子的人生会因为现在没跟上学习而毁掉。

  现在,我不这样想了,就像于老师那样,只要孩子尽力了,他品行优良,快乐健康,那我就不枉为人师。每个孩子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不逼着他为学习流眼泪,是为了保留他热爱学习的种子,等哪天他开窍了,自然会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放光彩。保护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事。

  二、对待教学要有法

  在不断改改改的政策下,以及各种考考考的背景里,语文课到底怎么教,确实让老师捉摸不透。作为年轻老师,常在培养语文素养和落实考点之间徘徊,一堂课要么是知识点的满堂灌,要么是师生齐欢笑过后的担心一一担心在知识讲授上花的时间短,学生学得不扎实。这语文,老师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到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这本书给出了答案。“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这是于老师的老师告诉他的,也是于老师写在书里要告诉我们的。“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

  文中关于语文教学提到最多的就是朗读,老师如何上好阅读课,朗读对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文中都有答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上课模式。我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花在指导孩子们朗读上,不会再把课文拆成一个个词语去讲解,也不会过于强调一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更多的是让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时,我也开始重新抓书写,我开始注重自己的板书,尽量不写草书,课堂上给孩子练习书写的时间更长了。至于写作,这一点是我可以值得自豪的。孩子们的小练笔从开学就没停过,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每天的日记能有两面纸,弱一点的孩子也可以用两三句话描述心情和记录事情,实在是不会表达的孩子就让他们每天抄一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每天勤张嘴,到了三年级时我可以不用担心他们的作文会跟不上。

  三、教师自己要积累

  “备课要备本领--书写的本领,朗读的本领,造句的本领,写的本领,预设的本领,等等。我把备本领称为隐性备课,备本领,最要紧。”一个老师只能磨出一节优秀的课,只能把一堂课上的出彩是不够的。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掌握真正“铁打”的技能,才可以说是备课备成功了。想成为优秀的老师,不仅要善于备课,还应该善于思考和积累。“教一篇课文,开展一次活动,事前要思考,过后还要思考,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把活动开展好,前思后想(尤其是后想)才能长心眼,长智慧。把思考所得行诸文字,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这就是为什么都提倡老师要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叙事了。同时,把语文和艺术结合起来,会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不懂点艺术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这句话我也颇有感悟,有时在黑板上画一幅不是那么漂亮的插图,都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把一首古诗哼唱出不是那么优美的旋律,也会让学生沉醉。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有的只是于老师给出的语文老师该掌握的教学技能以及如何教语文的建议。诚恳、朴素、实用、影响深渊,是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于老师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不是教语文的小妙招,而是热爱教育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