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3-02-20 14:25:02.0读后感39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如一扇窗户,打开了通往乡土社会的亮光,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具有“乡土本色”的“乡土中国”。

  在乡土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生活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生于斯,长于斯,粘着土地,以农为生,世代相伴。土地孕育着生命,生命因土地而得以延续,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在热恋的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

乡土中国  农民离不了土地,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正如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的儿子安泰一样,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他就拥有无穷的力量,永远无法被打败。农村的生活简单朴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饭时,不用吆喝,齐刷刷地走出家门端着瓷碗,往门口土堆上一圪蹴,边吃边聊今年的收成,聊地里庄稼的长势。晚上下地回来,洗去一身的泥土气息,睡在土炕上,伴随着鼾声进入甜美的梦乡。

  这种神仙般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笔下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般美好。这种文人墨客的理想栖息地,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便只能化为美好的回忆。

  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鼓励土地流转,农村发展通过转让一部分土地吸引资金和人才入场。一时间,曾经绿油油的红土地上,高楼林立,工厂拔地而起,农民得到了眼前的福利,却失去了伴他们成长的这片土地。大批的农民被迫离开家乡,成为了城里人。年轻人年富力强,打工的机会自然多,影响倒是不大;但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老人却像失了魂一般,缺少了精神支撑。没有朋友,不熟悉环境,找不到泥土的味道,满身的不自在。住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大房子里,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除了不自由,更多的是煎熬与孤单。

  费孝通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乡土中国的老农,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守着仅有的一亩四分田地,伴随着四季的转换,遵循那份淳朴的传统,主动维持着“礼”的规范。农民没有了土地,就像人没有了思想。思想或许有一天会改变,但热恋的那片土地再也没有了,短视的目光造就了农民的困境,他们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

  土地在我们脚下,普通、平凡而又慈悲。无论身在何处,官位多高,最终还是选择落叶归根。土地有生命,以应天地心,寸土寸金,愿我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乡土社会一份纯真,守住那份情怀和温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