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3-02-14 15:28:52.0读后感496

  这本采用欧美现实主义叙事手法同时夹杂着魔幻现实主义情节的小说有许多可分享的地方。很多人认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如果按照马尔克斯的逻辑没有将性与爱做区分,那么这本书的确算得上伟大的爱情小说。至于性与爱是否可分,性与爱在感情中占比有多大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结果,就按照马尔克斯的思路来读这本书吧。

  马尔克斯尝试穷尽爱情的所有可能性,纯洁的、幻想的、粗暴的、隐晦的、羞怯的、功利的、放荡的、淫乱的、病态的、柏拉图式的、转瞬即逝的、得而复失的……如果只写一种爱情那就不是马尔克斯,如果只是对多种爱情的叙述那也算不得世界名著。马尔克斯说他想把主人公年轻年老时的爱情和拉美的动荡结合在一起写,但是后来他发现一本书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历史是历史,爱情是爱情。不过当我读完整本书后能感觉到拉美的动荡、拉美的风土人情仍然在里面。写《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俯瞰人类的社会和历史,写《霍乱时期的爱情》的马尔克斯是一个充满人性的肉身,让人更多的感觉到七情六欲,可以说,这两本书结合在一起才是马尔克斯。

  任何一本书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马尔克斯笔下的两本名著都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哥伦比亚,瘟疫、战争、人类破坏是那时的三大灾难。《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只能看到部分瘟疫和对战争的描述,剩下的都是爱情。霍乱与战争好像只是故事背景,除了结局意外其他部分都不太能推动情节。确如作者所说“历史是历史,爱情是爱情”,但是这样的设计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爱情是霍乱,战争也是霍乱。因爱情而患上的相思病与霍乱有着相同的症状,爱情与霍乱同样具有传染性,爱情中的苦杏仁味与治疗霍乱的药物味道一样,结局里为了不打扰两对恋人而在船上挂起象征霍乱的旗帜更是让人弄不清那艘船航行究竟是因为爱情还是霍乱。对于战争书中描述的更少,有一处说:“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霍乱,因为每个死者的后脑勺上都挨了仁慈的一枪”。马尔克斯的总是喜欢用一些魔幻的手法,例如他对水蛭的描写:“他相信它们是精灵,是超自然的生在水底静止的沉积物中追求少女,也会为了爱情而疯狂报复。”与战争的比喻类似,用一种丑陋的事物去类比另一种丑陋的事物,甚至可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总让人觉得魔幻但却现实。霍乱像战争,霍乱也像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
  回到故事情节上,小说讲述了在乌尔比诺医生的葬礼上他的遗孀费尔明娜被等待了她五十多年的年少时的恋人弗洛伦蒂诺表白,两人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的故事,在每章内容中用倒叙的手法将三人过去半个世纪的经历呈现出,又在最后一章将叙述时间拉回葬礼后的现在。

  18岁的邮电局学徒弗洛伦蒂诺爱上了14岁的富家千金费尔明娜,在鼓起勇气为她写下第一封情书时,焦虑的等待使弗洛伦蒂诺患上了相思病。这种相思病与霍乱有着相同的症状,以至于一开始他并没有搞清楚自己得了霍乱还是因为爱情而患上相思病。在情书送到后的一个月间,费尔明娜也了解到了弗洛伦蒂诺的事情,她对这个人生中第一个给自己写信的人产生了好奇。书里有一句话:“好奇心也是爱情的种种伪装之一”,这种感情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理想化产生的,也可能由于理想破灭而消失。后来他们开始有来往的写信,直到费尔明娜的父亲发现这一切。她的父亲决定带她进行一场长期旅行的商业贸易,想要她女儿在长期艰苦的环境下忘记弗洛伦蒂诺,这一分离意味着他们下次见面将会是三年之后。但是他忽略了弗洛伦蒂诺作为邮电员广泛的情报网,因此事实上在艰苦的旅行中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依然保持着书信往来,由于特殊的环境,也使两人感情上更加互相依赖。

  他们年轻时的爱情简单纯洁也充满热情,弗洛伦蒂诺的每一封信都像碳火将自己燃烧殆尽,他不断挖掘灵感、斟酌用词,力求在每一行文字中表达出自己最饱满的爱意。当他收到费尔明娜的信件后,喜欢嚼着玫瑰细细品读。同样,费尔明娜在旅途中也思考到活下来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她又该付出多少爱去按照上帝的旨意去爱这个属于她的男人。当出现了干扰恋爱双方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感情反倒会更加强烈,使他们在对方眼里更加有吸引力,关系变得更加牢固,这被称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现象。所谓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当阻碍消失爱情可能又会变成易碎品的模样。因此当费尔明娜煎熬旅行结束哭着咬开弗洛伦蒂诺的寄来的信件时,爱情对于她以不单只是艰苦旅行的支柱,而变成了生活下去的信仰,这也意味着这样的爱情将会随着生活归于平静而发生变化。

  马尔克斯用两章的内容构筑起伟大的爱情,又用一句话把它推翻。当经历过上述种种困难后,读者本以为他们不可能再分开时,马尔克斯用了一个微小的方式完成转折。三年旅行结束的费尔明娜回家后与女仆去市场采购,弗洛伦蒂诺偶然发现并悄悄跟随。书中用了精彩的篇幅描述她采购时的灵动,也描写了他看到这一切的欣喜:

  “他第一次见费尔明娜没有穿校服的样子。她比离开时长高了,线条更加分明,身材更加丰盈,一种成熟的矜持使她的美更为纯净。她的发辫又长出来了,但不是披在后背,而是斜搭在左肩上,这个简单的变化让她脱去了少女的稚气。”这是对费尔明娜外貌描写的一部分,接着是弗洛伦蒂诺的心理描写。“他紧跟着她,却不让她发现,一路观察这世界上他最爱的这个人的举手投足,她的优雅,她的早熟。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她无拘无束的样子。”

  整个采购都洋溢着喜悦与幸福,直到费尔明娜为了躲避烈日不小心走进“代笔人门廊”这条街道。她并不知道这些门廊的小商贩私下里出售着淫秽下流的物品。她在门廊内与一位芝麻糕商贩交谈时听到耳边有个熟悉的声音对她说:“这可不是花冠女神该来的地方”。她转身看见了三年未见的弗洛伦蒂诺,看见了他那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的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双唇。她并没有感到爱人突然出现的震撼,而是产生透顶的失望,正如文中所说:

  “此刻她没有感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她只想出了一句话:“我的上帝啊!这个可怜的人!”弗洛伦蒂诺冲她笑了笑,试图对她说点什么,想跟她一起走,但她挥了挥手,把他从自己的生活中抹掉了——‘不,请别这样。’她对他说‘忘了吧’”

  马尔克斯写作向来有很长铺垫,甚至让人觉得是个话痨。但是这段情节他却只用了轻轻一笔便推翻了伟大的爱情,没有任何转折,也没有任何前兆。也许导火索只是一个误会,但当费尔明娜见到他的一瞬间她就明白他们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这个情节的设计并没有让人感觉到虚假,相反越想越真实。一对三年未见的恋人依靠书信往来为对方刻画出一幅理想化模型,总会在现实差距面前而倒塌。这样的故事是许多人的共同经历,也是许多文学作品会描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是如此,《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如此,就连纳兰性德也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既是爱情的共性、也是文学的共性。

  相比之下,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医生的爱情就更安稳甚至有些无趣。乌尔比诺医生名声显赫、才华横溢、生活富裕,费尔明娜的父亲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能由此进入上流社会。在多方压力下,费尔明娜最终只得跟乌尔比诺医生。书里说费尔明娜总是被负罪感折磨,她需要找到一个帮助她减轻良心谴责的人从而控制住这种情绪。例如她从小打破盘子或手被门夹到,她会惊慌的找一个离她最近的大人然后指责都是他的错。或许她对乌尔比诺医生的爱并不多,她只是想找一个人转嫁她拒绝弗洛伦蒂诺这件事,而这位医生也确实能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她很多帮助。

  与此同时,弗洛伦蒂诺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某天晚上,弗洛伦蒂诺被一个不知名的女人拉倒房间里,世俗的激情后她完全消失,没留下任何线索。从那以后弗洛伦蒂诺仿佛变了一个人,他意识到用一段爱情来取代另一段爱情能够冲淡他对费尔明娜无望的爱,并逐渐误入歧途。他用标题为“她们”的本子记录下今后50年来他的622段不包括无数次的短暂艳遇的较长恋情,他认为短期的激情不值得他怜悯地提上一笔。后来他自己也分不清这是心灵上的需要还是行为上的恶习。他认为“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他刻意想要将性与爱区分开,以表达费尔明娜在他心理永恒的地位,但是他的行为却无法将其分开。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观点,不如说是他的狡辩,他在所谓保持对费尔明娜的忠贞中同样对其她女性狂热和动情。在他的本子上记录这一个女疯子,他为她精心准备过一盒巧克力,但是女疯子被抓了回去,巧克力也没有送成。于是他给了一个小女孩并说:“它原本是为一份已经见了鬼的爱情准备的”;有个叫莱昂娜的女人帮了他很多,他说莱昂娜是他生命中真正的女人;他还爱上并害死了一个养鸽女,他说这个养鸽女是他从最初艳遇以来唯一一次感觉他被爱情之箭射穿了;乌尔比诺医生去世期间,弗洛伦蒂诺还有一个14岁正在上学的单纯地小情人,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像费尔明娜小时候,最后他急于去见费尔明娜抛下这个小女孩,她便喝药自尽了……

  经历过这一切的弗洛伦蒂诺已步入老年,对人生、死亡、爱情又有了更多思考,这些想法正好治愈了丧夫的费尔明娜。马尔克斯给了两人一个理想主义的结局,在游轮航行上结束了整本小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