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3-01-11 14:46:09.0读后感294

  从熙宁十年开始,苏轼的很多诗作中就频频出现“吾生如寄”的感慨之声,“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吾生如寄耳,何处为吾庐”等等。“吾生如寄”,苏轼把他的极度的不安全感和漂泊感放在这四个字中,这是何等的无奈。苏轼一生的境遇变化不断,外放地方、遭贬岭南、流放天涯海角,他不是神仙,他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至少从生理的上来说是这样的,他也会在面对困境时发出“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瘴地难为老,蛮陬不易驯”这最正常的感叹。但是同时他知道,自己生而为人而后又学成为官并不为了消极地去抱怨生存的环境是多么恶劣,他有自己的使命,只是实现自己使命之前他要先去适应,去接受生活赋予的一切,因为只有如此在那个封建帝制的时代下所有的希望才能实现。姑且不论其作为文学家书法家的历史使命,既然他选择了入仕,那他的政治使命便和宋朝士大夫的使命是一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苏东坡传
  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不可能对他没有影响,从朝廷大臣到流放之徒,从汴京到蛮荒,他的天性豁达只是他戴上的面具,他不愿把无奈和悲伤无限扩大传给世人,因为那不是读书的初心。虽说他儒释道都有接触,但从小学习的儒家经典还是让他更渴望以政绩流于后世,他希望这天下的百姓都可以无忧于温饱。其实按苏轼的才学,他若有心像白乐天一样“知足保和”,过闲适的生活,是有很大可能的。但他永远不会,幼年问出的那一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路,而程氏的回答“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更坚定了苏轼的选择。

  他对自己使命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忠义之心。徐积写挽词:“直道谋身少,孤忠为国多”。黄庭坚说:“忠义贯日月”。南宋孝宗皇帝称苏轼“志在行其所学”。忠义是儒家倡导的政治人格,忠义从来都不是盲从,而是以天下为己任,行其所学。为国为民、力行所学,这些苏轼身上最明显的标签便是他兢兢业业完成自身使命的外部表现。

  读懂了他的使命感和忠义之心,便不难理解苏轼在徐州时的尽心谋其政;也不难理解苏轼在黄州自身愁苦重重却也要为民思量求民温饱的赤子之心;更不难理解苏轼老年被贬无权,自身危在旦夕却也要开化海南岛的壮举。面对越来越偏远的地方,看着越来越痛苦的百姓,他的使命感和忠义之心也在不断地加强且被赋予新的力量,而这新的力量最终又作用在了他最初的民本思想上,促使其不断深化。

  徐州,黄州,儋州,苏轼在这三片土地上近距离地接触自己无畏坚持使命感和忠义之心的最终受益者,他在这三地作的农村词反映着他为民仁民思想的不断深化,从“在其位谋其政”到“为民忧愁”再到“以贬谪之身行官员之责”。面对一次比一次困难的处境,却仍能一次一次深化民本思想,这一切的基础,都是苏轼一颗赤子之心的坚守,他终是无愧于北宋士大夫一代一代立下的信仰,终是“实无负吏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