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越过内心那座山读后感1600字

admin2022-12-26 15:02:10.0读后感772

  在我的家乡,老年人常常对年轻人说:“越过这座山,你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了”。实体的山,看得见,只要有决心就能翻过去,但是内心那些作茧自缚的山,没有高人引领和指点,我们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更不用说走出去。《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位高人,她抽丝剥茧般地向我们展示了内心的12座山,并用自己和来访者的真实故事,教我们走出去的方法,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找到一种无限的力量,于是便随手写下了一些感悟分享出来,希望对后来的读者有所帮助!

  这本书的作者是伊迪丝·伊娃·埃格尔,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1944年,16岁的她被抓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一起被抓进去的还有她的父母和姐姐,当天她的父母就被送去了毒气室,而她是这个集中营仅有的幸存者之一。她这一辈子都在跟奥斯维辛时的经历作斗争,她的人生经历过如此大的痛苦,但是她发现,真正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持续性影响的东西,是我们自己内在的精神所建造的精神牢笼。也就是说,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并不是来自外在的事物,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个事物的看法。
越过内心那座山
  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被不公平对待或出现各种意外的时候,我们可能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是我?我又没做什么糟糕的事情,凭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这种心态让我们做出很强烈的反应,有时候甚至会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埃格尔说,有一个很残酷的问题,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是你?那么多人都会得癌症、那么多人都会遭遇车祸、那么多人都会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没有人规定遭遇这种事情一定的是一个坏人。所以既然别人可以,那为什么不能够是你?当我们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常说的话应该是“现在我能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改善当前的状况”,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如果你每天都在练习紧张、担忧、害怕,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高手。但如果你能够每天练习勇敢、放松,你就能够成为勇敢、放松的高手。”作者说有一次她女儿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回到家就哭,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做甜食给她吃。后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应对麻烦的方法就是吃甜食。因为吃了甜食心情就会好,实际上就是想逃避这件事情。人为了做自我保护,是需要让自己麻木一点的。但问题是麻木这件事并没有针对性,你不能够只针对恐惧麻木,或者只针对痛苦麻木,一旦麻木,连快乐也会麻木,温馨也会麻木,爱情也会麻木。所以我们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逃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的解决它。

  你最讨厌的人,有可能是你最好的老师。作者跟她的先生有一次去一个乡村俱乐部,她一看那些女士就觉得“我怎么跟这些人在一起,都跟花瓶一样。”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突然之间她的脑海当中有一个声音说:“我怎么又给别人下评判呢?我为什么还没跟她们交流,就觉得她们是花瓶呢?”后来,她融入了这些人,聊天之后才发现她们都是很有意思的人,都是很有个性的个体。老子讲:“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不需要通过评判的方式,过早地划清自己跟这个世界的界限,不用给别人贴标签、下定义,要多想想这个人能教会你什么,这个人身上你能够反思些什么东西,能够学到哪些东西。

  改变是成长的同义词。为了让自己成长,你需要让自己进化,而不是原地打转。作者决定去攻读心理学的硕士学位时,曾对她的校长说,到她毕业的时候她都50岁了。而他的校长给她说:“不管咋样,你都会50岁的。”这是我听过很有智慧的一句话。是的,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到应到的年龄,或者30岁、50岁,或者80岁。所以不妨冒个险,体验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尽管去努力去拼搏,提高认知,沉淀自己,利用碎片化时间让自己变得更好,其他的一切都交给命运。

  有人说,时间能治愈一切伤痛,其实治愈伤痛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我们在这段时间里所做的事以及我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心,“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愿我们都拥有力量,心怀希望,越过内心那座山,获得自由,获得幸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