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白杨礼赞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2-11-30 17:59:21.0读后感329

  初见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我曾经十分好奇,究竟是怎样的际遇,让作者写下这样的传世之作?“《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茅盾曾这样写道。可见,作者对白杨的礼赞并非即兴而发,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满腔热情的喷发。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那是中国最苦难的时代,战争、纷乱、民不聊生,却又是涌现出最多能人的时代,这些不世出的伟人们的成就让后人仰望。文中白杨树的“极普通”和“不平凡”让我印象深刻。白杨树在西北极普遍,普遍到让人习以为常、不受重视,但它却“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像极了那些朴质、坚强而又力求上进的人们,如作者提到的北方农民。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不正是我们所要讴歌和赞美的奋斗精神吗?我们大部分人,都生而普通,但再普通的人,只要具有这种“硬核”精神,就会活出“不平凡”的人生。但仔细想想,那些融入到诗画中的苦难又是芸芸众生多少悲怆的浓缩。我们能生在一个没有战乱,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
白杨礼赞
  茅盾先生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是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从茅盾先生汩汩流淌的文字里,我才读懂了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骨,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的担当着责任和使命,高举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茁壮成长。

  那些或精彩或平凡的最质朴的中国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最伟大最闪亮的优良品德就在我们身边,由古至今,从未改变,从未动摇。那些守卫在戈壁滩上笔直伟岸的白杨树,他们是先烈的英灵,是祖先的传承,是伟大的中华人民的象征。

  正是有了这些善良朴实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能如此安定团结,才能脚踏实地积极向上地不断发展。他们是土壤,撒播真与善的种子,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一片一片的开花结果,那些恶意的冷眼和嘲笑也只能成为田地里少数的异类。和平和安定不仅仅是依靠边疆的战士去维护,作为祖国的一份子,同样也在用我们的方式来保持这真与善的土壤。

  今天的我们,踏着他们的足迹,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也必将继承他们的美德,遵循他们的遗愿,奉献我们的微薄之力来守家卫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开疆扩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