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教育原乡读后感800字

admin2022-08-02 22:29:35.0读后感368

  “原乡”,英文叫“Original Home”。“原乡”这个概念出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针对自身传统源头不断回溯、梳理、重建和弘扬的一种文化自觉。这是我在读课题时心生疑惑时查找摘录所得。

  读严华银教授的《教育原乡》时,我总是情不自禁地会想起读过的他人作品——《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情调》,总是不自觉地勾连或比较,三本书我都喜欢,各有各的侧重点。所谓共鸣就是我心里所想,而恰恰你能呈现在我面前,于是我一旦读到便心生欢喜,为之称赞。读到《从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说开去》这一篇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节奏。我们需要美好的教育愿景,更需要有节奏、有步调地去累积、实践,而非冒进夸大。所谓卓越,是教师长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尤其是教育实践中慢慢修炼达成。联系现下“双减”,我们不也得调整好步伐,把握节奏,在研究实践中慢慢推进吗?

  这本书一共有八辑,目前已读完前六辑,脑海中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理性。

  一.理性:对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甚解”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孟子留给我们的智慧,也是严教授结合自己的阅读借助“好读书,不求甚解”带给我们的启发:读书万不可陷得太深,信得太过,否则,进得去,就出不来。
教育原乡
  是的,在阅读方面,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并加诸自己的思考,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在读《魅力班会课》一书时,当读到《学会感恩,孝敬父母》这一主题班会时,我就会在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哪些方案是可以实施的?哪些方案是需要做出调整的?再如我在读《让学生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我会想除了书中提出的议题,我还可以从什么议题角度选择文章,我又会用什么样的策略进行。我们总是力主学生应有辩证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可如果我们没有一种理性的读书状态,又如何影响他们?倡导并积极鼓励阅读过程中片刻不可分离的理性、质疑和批判思维,可以说比什么都重要。

  二.理性:在大学寻找围墙

  为什么学校、教育一定需要围墙呢?这让我想到了我在打开中国大学MOOC时最先跳出的一句话: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学校不过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是大多数人生活必经的一个场所,本不应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而“孤独”地存在。那么多条条框框真的对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吗?

  三.理性:“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表扬。与“赏识”教育最为相关的教育元素是,基于善良的真爱,基于宽容的理解,基于理性的引领。这是书中的话,比较赞同便摘录一二。无可厚非,赏识教育有着她不可磨灭的作用,她可以唤醒纯真心灵,可以给孩子的成长注入光芒。但赏识教育绝不是毫无原则的表扬和激励。举例来看,如果孩子能写出一两篇文章见报纸、见杂志,对孩子来说绝对是莫大的肯定和支持,但如果明明当中有基本的语法错误或逻辑问题也能发表,试想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正向的推动作用吗?他也许会觉得原来自己那样写是没问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呢?再如在某些课堂上,有些孩子回答问题,明明是错的,或者朗读得并不是很好,可是老师依然看似真诚地夸赞一番,这又如何是好呢?理性客观地肯定判断会更适切些!

  四.理性:警惕教育教学中“组织依赖症”的滋长

  读到这个章节时,我不禁莞尔一笑,我大概就有这样的组织依赖症:不甘寂寞,畏惧独处;没有自主,少有独立,思维系统萎缩,思想中枢停摆。有一段时间,可能由于读到很多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于是自己也尝试在班上实践并撰写这个方向的文章,自我感觉还不错,确实有些小孩在同伴的帮助影响下开始思考并发声,同伴的力量在彰显着,但渐渐地我也发现:由于每次都是从小组里选择一个代表(队长)发言,很多孩子觉得自己的思考要么达不到,要么觉得反正选不上,便消极怠慢,不太愿意外露了,如此,合作的意义又何在呢?有些孩子的独立思考不就慢慢消失殆尽了吗?事后想想我在操作时过于刻板、过于教条了,不是所有的课堂,也不是所有的环节都应该固定成几人小组的“学习群”,某种程度上说,她确实有她自身的魅力,但得选取得当,同时倡导自主与合作共存。

  这本书关于“理性”的方面,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关于“分享”,也需理性思考,读到39页,我就在思考:究竟到什么程度我才可以用上“分享”这个词?

  读一本好书,如交一位好友。这本书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位朋友是如此深刻地清醒地用他的阅历、研究、思索提醒着你要理性地思考,真切地实践,做一个坚守初心又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