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3000字

admin2022-09-14 14:31:22.0读后感731

  《干法》的作者是稻盛和夫,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圣”。他从27岁开始创业,前后共创立了2家公司——京瓷和KIDD(相当于我们中国的移动、联通),这两家公司都成了世界500强。最让我佩服的是2010年1月,日本航空公司濒临倒闭,日本首相恳请他出面帮忙,当时他已经78岁了,身体患了胃癌,甚至切掉了2/3的胃;最终他答应了,而且是0薪水出任日航的CEO,结果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把日航做到了三个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世界第一、利润世界第一,并创造了日航历史上最高利润——1884亿日元。

  这样一个人,你是不是以为他从小就天资聪颖,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少年?不,稻盛和夫的青少年时期是非常倒霉,可以说厄运连连。先是初中升学考试失败,接着又染上了肺结核,而这个病在当时约等于不治之症,在死亡边缘挣扎后他活下来了;后来第二次考初中又落榜,而且当时战乱,他家里被烧成废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心仪的医学部没考上,进了一个普通的工学部;最后找工作也屡屡受挫……最终在导师的帮忙下,他去了一家濒临破产的亏损企业,因为还在亏损,所以上班的工资一直拖欠着;同期加入的大学生因此相继离开了,最后只剩下他和另一个高材生。他们两个相约报考自卫队干部候补生学校,很幸运,两个人都考上了,入学报道那天需要验证户口本复印件,他写信让哥哥把户口本复印件寄给他,但报到日期已过,他都没收到复印件,最终只剩下他一个人继续留在这个公司里!

  从落魄不堪到经营之圣,他是怎么做到的,一切的诀窍他都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他出任日航CEO后推出的第一本书,也是他首次跟读者分享自己50多年的工作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3个重点来讲讲书中的主要内容:

  迷恋工作,成为自燃型人才

  书的一开篇,稻盛和夫就向我们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工作?对这个问题,我们可能会说:这还用问吗?肯定是赚钱,然后过上想要的生活。这样想当然没错,但这种想法是没办法成为像稻盛和夫这样的人的。
干法
  稻盛和夫从一开始就强调:“工作是万病的良药,工作是提升心智、磨练人格的‘修行’”。也就是说,我们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他这一观点让我自惭形秽,因为我是一个追求安稳的人,每一年带领一个新级部,我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今年顺顺利利,千万不要有突发事故”。是的,我不喜欢意外和挑战,因为这需要花费我很多心血和努力去突破。但读了稻盛和夫这一观点,我才明白过来,原来工作上的一切挑战都是帮助我成长和蜕变的,只有经历过磨练才会变得更优秀。正如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年轻时的苦难,出钱也该买”。那一刻我懂了,工作上的困难和不顺利只是为了磨练自己,逼着你变得更优秀,因此不要害怕,要用一颗淡定从容的心去面对。

  作者还告诉我们,工作占据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要想拥有充实的人生,我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但我们知道,前者很难,一个人能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期望的岗位、甚至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大多数人都只能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那问题来了,很多人面对“不喜欢的工作”总是抱着勉为其难、消极怠慢、满腹牢骚的态度,如果是这样,本来你潜力无限的人生就只能白白虚度了。因此稻盛和夫强调要先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脚踏实地、寻找工作带来的幸福感……慢慢地,你会充满力量、更有可能做出成果,更有可能获得好评,你就更喜欢自己的工作,这样你人生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当工作迷茫无助时,我经常会把学生或同事写的暖心的信件或纸条,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以此获得工作幸福感,激发自身的力量,使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你能喜欢上你的工作,那你就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燃型”人才。中学化学课堂曾经讲过,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稻盛和夫说人也分为三种,第一种就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第二种是怎么点火都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扶不起的阿斗说的就是这类人;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人才。要想成就某项事业,我们就必须要成为自我燃烧的人,不要等领导吩咐你才去行动,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带动团队把工作开展好、把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样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

  树立高目标,持续性地竭尽全力

  作者强调一定要不断地树立“高目标”。稻盛和夫最初创立京瓷公司的时候只有28个员工,他一有机会就跟员工说:“我们要达到西京原町第一的企业,达到西京原町第一后,就瞄准中京区第一;达到中京区第一以后,就要争取日本第一,再然后就是世界第一”。但对当时的他们来说,别说世界第一,就是西京原町第一也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甚至有点不自量力。但稻盛和夫说:“必须要敢想”,因为人本来就具备使梦想成真的巨大潜力。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亲身经历,其实从小学到高二我都比较普通,没有目标,浑浑噩噩就长大了。高三那年受好友的影响,我突然很想去中山大学读书,但要知道当时我刚刚进入高三的成绩语文、数学、英语都不及格,总分只有472.5分,这个成绩连本科都考不上的。当时班主任让我们在宣传栏书写目标的时候,我义不容辞地写下“中山大学”,所有人都向我投来了质疑的眼光。当然,先天因素的不足,最后我确实没考上“中山大学”,但是我考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我认为这就是高目标带给我的惊喜。如果当时我的目标不是设定为“中山大学”,我是绝对不可能进步100多分,高考总分达到611分,从专科考到重本大学的,所以我特别同意稻盛和夫这一观点——要为自己设立高目标。

  我自己高三那年确实是全班甚至全校最勤奋的学生,早上5:30起床,梳洗完毕后就到教学楼阳台背诵语文和英语,早餐是室友帮我打包到教室门口,早读前我花1分钟内吃完,午餐晚餐都是我妹妹帮我打包放宿舍,晚上也要熬到11:30才睡觉……别人眼里,那一年的我真的很像个学习机器,还好我身材健壮,不然同学们都怕我撑不住了……想想高三那年确实全力以赴,虽然过程很累,但结果我非常满意,这种幸福感特别真实而持久。

  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稻盛和夫说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它不是和自己比,而是要跟别人比,要比别人超出几倍的努力,这样才可能将目标一次又一次地向前推进。书中有个特别形象的例子——以短跑的速度进行长跑比赛的这种无限度的努力才能叫竭尽全力,才可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有高目标,有持续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那不一定,我们还要精益求精。

  提高有意注意,完美地完成工作

  对于工作本身,稻盛和夫一再强调要严格要求,力争做到完美。什么是完美?就是做到最佳,不,完美和最佳不一样,最佳是相对的,你只要比大家都强,那就叫最佳,但却不是完美,不是最理想的。稻盛和夫说只有做到完美才具备核心竞争力。具体怎么做?稻盛和夫告诉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大家都要集中高度注意力,注意到事情的方方面面,这种将意识高度集中的做法就叫做有意注意。提高有意注意,可以大大减少工作的差错和失误;甚至当领导抛出问题,我们能立即抓住问题的本质,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我个人理解就是工作时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注意到事情可能发生的方方面面,力争做到“无懈可击”,才可能成功。

  书中还教我们另一个具体方法,当我们接到任务,我们要在脑海当中预想成功的样子,当我们把这一理想的工作状态描绘出来,能“看得见”这个过程,会把开始时的想法提升为强烈的愿望,这样你就更有动力朝着理想状态的方向去发展,工作的细节更可能接近“完美”,这样离成功也就更近了。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使梦想成真的巨大潜力,我们会遇到的挑战和不顺利,这很可能是人生新的转折点。因此,我们要端正态度、热爱工作、持续努力、追求“完美”,这样我们一定会收获一份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