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2-09-13 13:21:38.0读后感459

  “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可教。”当读到《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绪论中的这一句时,不禁被深深触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我们实践“教”之前,自身对语文的认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什么是语文?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语文“教”什么、“学”什么……王尚文先生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都一一做出了阐述。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在讲解语文教学基本理论时的逻辑顺序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王老师介绍了语文概念及相关理论框架,包括语文的含义、汉语教育的含义、文学教育的含义、语文课程的含义及复合性特征这四个方面。其次,书中剖析了语文教学活动及其本质,即在文本、话语等理论理解基础上,剖析出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体现这种对话性。接下来,王尚文老师从汉语素养及文学素养两方面出发,分析在两种导向下的教学内容。最后,他还提出了“让学”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整本书在充分论证语文课程复合性和语文教学活动对话性的基础上,界定了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不同内涵,提出了教学原则与方法,内容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同时也让读者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是不少老师在读这本书时的最大收获。在此之前,我们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认知常常是极表象的——面对一篇课文,带着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交流、撰写——这便是很多老师理解的“教学活动”的全部了。

  然而根据书中所述,语文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具有“对话性”的。王尚文老师将这种“对话性”定义为“师生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平等状态下的互相理解与沟通”。由此,我们可以对“对话性”这个概念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剖析。

  1.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呈现出主体性特征。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是由学生主体性决定的。马克思说:“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孤立的自然生成的,而是在和他人的相互关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通过认识他人、理解他人来发现自己的。”在这种主体性导向下,主体间不能是训诫和被训诫、灌输和被灌输、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双向交流的关系。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在对话性教学中转变成平等关系——师生是平等独立的个体,从主体意识出发,才能对文本有个性化感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这种主体性。

  2.语文教学活动对话性还呈现出多元性特征。①对话形式多元,包括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多重网状关系。所以此时的“对话”,是指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再将这种解读与老师、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中获得发展与能力内化。②对话内容多元。对话的内容是各主体相互作用后的理解和感受,既遵循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它既包括文学知识、情感态度、生活经验等,还包括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知、新建构的意义。

  3.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还具有生成性。根据王尚文老师在“人与语言作品”一节中的相关阐述,我们知道意义只能生成于解释者和文本的对话活动,解释者立足于自己的前理解展开与文本的交往。所以,只有发生理解的过程,文本才能产生意义。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对话性依赖于文本意义的生成。

  建立在对话性基础上的教学会在三个方面实现生成:一是学生原有的普遍性知识与情感基础;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三是获得的新知、重新建构的意义。这三方面实际上也反映了什么是学习活动的真正发生: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促进人的发展。

  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的结语中,王尚文老师提到“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以对话性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活动,正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语文素养内化,实现自我发展。这一点,将指引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研讨中共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