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800字
伴随着今秋最绵长的一个雨季,我读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迟子建老师的文字引领下我跟随一双九十岁的眼睛,看见遥远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族在百年时光中的历史变迁和悲欢离合,了解鄂温克人如何生活,如何感知并认识世界,如何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的多元化生活。
这本书初读颇感不易,众多少数民族姓名的族人纷纷登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不过几页就会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消失,第一次读颇感沉重。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在网上搜了迟子建老师关于这本书创作背景的访谈节目,我试着理解迟老师文字背后的厚重和苍凉,果然第二次复读很容易就渐入佳境了。
没有哪本书如这本书如此密集的直面死亡,人和驯鹿以及其他生物,无一例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生命的消失轻如草芥,或者一次疲惫过后的沉睡,或者一次吹鹿号的误会,或者一次没有任何征兆的分离,或者遭遇野兽突袭,都会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永久沉寂。每个人都是世间众人的倒影,跟随迟子建老师的文笔,我如入其室,如登其堂,听书中每个人喃喃细语,感受跟随额尔古纳河一路奔涌而来的万里长风。而作为这本书中所有事物的亲历者,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我”,随着她沉静中细数过往,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涕泗横流,淡然中诉说展示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更替。

额尔古纳河奔涌不息,生命亦然。死亡与新生总是交替出现,从无缺席。一头丧子的灰驯鹿会阴差阳错间使小主人为它的孩儿偿命;即使高贵神秘如萨满,或者为救人,为伤口恢复,为求风调雨顺,所有的法事活动一定遵循欲取之先与之之道,生命力会传递承袭,所以妮浩萨满的一次次施法看着让人心疼,鲁尼和妮浩一生育有六个子女,多次以失去自己的子女为代价才能够救助他人,以生命完成献祭,一次次震撼着我。“众生平等”是宗教经常提及的一个词语,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中众生平等,生命的价值不因人或者牲畜甚至草木稼蔬而有所区别。
读书最大的益处是帮助我们伸出触角去看你未曾看过的风景,去经历你不曾经历过的人生,通过《额尔古纳河右岸》,我遥远观摩着鄂温克族如何生活,用白桦皮做成的船只-佳乌,长约四五个人身高,却轻便的一个人可以轻松提走。可以通过灰鼠挂在树枝的蘑菇,判断出将面临着怎样一个冬天。甚至细微琐碎到被剥下的柳树皮究竟有何妙用,书中大自然风云变幻,生灵的悲苦与欢欣,林中的雨露与风霜都让我很自然的想起了迅翁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在这本书中看到鄂温克族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惜物。整本书横亘着近乎一个世纪时光,鄂温克族以驯鹿游牧狩猎为生,因为驯鹿的生长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停跟着鹿群迁徙。在搬迁之前,他们要把挖火塘和搭建希楞柱戳出的坑用土填平,再把垃圾清理深埋,让土地不会长出疤痕并散发出垃圾的臭气。善良的金得即便自尽都不忍让一棵树为自己陪葬,他选择一棵枯树与世界做最后的告别。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次提及草原上的牧民会在离开前将支过锅具的石头扔向四野,让石头得以休息。跟随哈萨克族进入冬牧场的李娟也有过此类描写。所有物品在惜物者眼中好像超越了物品本身的自然特性,它们被珍视,被爱惜,自十方来,向十方去。
一百年历史不论立意和命题多么宏大,历史终究是人过的日子,是人一日日行走其间感受经历,或者说历史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将书中的主人公暂时从宏大的叙事中打捞上来审视着每个人的日子,竟然找不到一个人的人生过得幸福圆满,每个生命都有缺憾,每个远走的生命都有遗恨,是了,日月尚有盈亏之憾,山河犹存崩裂之悲,何况你我平凡之躯呢,看来如何与不完美的人生共处才是生命的大智慧。
书的结尾部分鄂温克族的生活面临着巨变,随着国家政策变化,他们开始下山在一个名曰激流乡的地方定居。有书友评论读到这里很伤感而我并不这样想,这世间没有亘古不变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千年的光阴浩浩荡荡,繁茂,衰退,继而萌发和光同尘步入又一次轮回。世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不变,相信那些离开的,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我在读这本书时不止一次联想到孙少平和田晓霞诵读的《白轮船》,“有没有比你更宽阔的河流,爱耐塞?有没有比你更亲切的土地,爱耐塞?”河水奔流不息,文明也一定绵延不绝。我所理解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仅是额尔古纳河,它还可以是黄河,是长江,是多瑙河,它甚至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它应该属于每一个热爱河流、热爱高山、热爱蓝天、热爱田野与自由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