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做不抱怨的老师读后感1800字

admin2025-10-27 14:23:27.0读后感11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读《做不抱怨的老师》时,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像在描述我日常的工作:晨检时发现孩子裤子湿了要急忙找备用衣物,集体活动中总有几个“小调皮”围着桌子追逐打闹,离园时还要应对家长一连串“孩子今天吃饭了吗”“有没有被欺负”的追问。曾经,这些琐碎的瞬间让我忍不住向同事抱怨:“每天像个陀螺转不停,太累了”“这些孩子怎么就坐不住”“家长的要求真多”。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猛然醒悟:幼儿园的教育,最忌“抱怨”二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能敏锐捕捉情绪的孩子;我们的每一句抱怨,都可能悄悄熄灭他们眼里的光。

  这本书中,作者威尔·鲍温提到的“抱怨是对孩子的隐性否定”,像一根刺扎醒了我。我想起去年班里的小女孩朵朵,她刚入园时特别内向,从不主动说话,吃饭也总是慢吞吞的。那段时间,我常私下抱怨:“朵朵怎么这么孤僻,问十句都不答一句”“喂她吃饭要花半小时,太耽误时间”。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抱怨的背后,是我对“孩子应该活泼开朗、吃饭迅速”的刻板期待,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书中一位幼儿园老师的案例:她面对同样内向的孩子,没有抱怨,而是每天蹲下来和他说一句悄悄话,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三个月后,那个孩子主动拉起了她的手。受这个故事启发,我开始改变对朵朵的态度:她不说话,我就陪她一起看绘本,用眼神和手势回应她;她吃饭慢,我就夸她“今天比昨天多吃了两口青菜,真棒”。慢慢地,朵朵愿意主动和我分享她的小秘密,吃饭也越来越积极。原来,幼儿园老师的抱怨,抱怨的是“孩子不符合我的期待”,而不抱怨的教育,才是“我愿意走进你的世界”。
做不抱怨的老师
  书中关于“抱怨与教育细节”的论述,更让我重新审视日常工作中的“小摩擦”。幼儿园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吃喝拉撒睡”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最容易引发抱怨,也最能体现教育的温度。我曾抱怨过“孩子们总是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每天要花大量时间收拾;抱怨过“孩子洗手总忘记关水龙头”,说了无数次都没用。直到读到书中“把抱怨换成引导”的方法,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说教式教育”的错——与其抱怨“不许扔玩具”,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玩具回家”的规则,给每个玩具贴上图标,让他们知道“玩具也有自己的家”;与其抱怨“不关水龙头浪费水”,不如带他们观察“水龙头流水时,小鱼会难过”,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传递规则。后来,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班级小管家”制度,让他们轮流负责收拾玩具、检查水龙头,没想到效果远超预期:以前满地的玩具,现在孩子们会主动归位;曾经总忘记关的水龙头,如今成了他们互相提醒的“小任务”。原来,幼儿园的教育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引导他们学会责任”;不抱怨的老师,会把“麻烦的小事”变成“成长的契机”。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书中对“家园共育中抱怨”的剖析。幼儿园老师最常抱怨的,莫过于“家长不配合”:抱怨家长给孩子穿太多衣服导致活动不便,抱怨家长总给孩子带零食影响正餐,抱怨家长不按要求填写成长手册。以前,我也常因为这些事心烦,甚至在家长群里语气生硬地“提醒”。直到书中的一句话点醒我:“家长的‘不配合’,往往是‘不理解’的表现;老师的抱怨,只会拉开与家长的距离。”有一次,我发现乐乐妈妈每天都给孩子带很多零食,没有直接抱怨,而是主动和她聊天,才知道乐乐在家吃饭很少,妈妈怕他在幼儿园饿肚子。我没有指责,而是和她分享乐乐在园的吃饭视频,告诉她“乐乐今天在幼儿园吃了两碗饭,其实不用带这么多零食”,并建议她“可以带一个小水果,既健康又不影响正餐”。乐乐妈妈听后特别感动,之后不仅不再带零食,还主动分享自己的育儿困惑。这件事让我明白,面对家长,抱怨不如沟通,指责不如理解——当我们放下“老师的姿态”,用真诚的态度倾听家长的担忧,家园共育才能从“互相抱怨”变成“并肩同行”。

  读完《做不抱怨的老师》,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是用爱和耐心浇灌“幼苗”,抱怨就像冰冷的雨水,会冻伤孩子娇嫩的心灵;而不抱怨的态度,就像温暖的阳光,能让他们茁壮成长。现在的我,不再抱怨孩子哭闹,而是蹲下来给他们一个拥抱,轻声说“老师知道你想妈妈,我们一起等妈妈来”;不再抱怨工作琐碎,而是把每一次喂饭、每一次换衣都当成与孩子亲近的机会;不再抱怨家长“麻烦”,而是把每一次沟通都看作了解孩子的窗口。

  有人说,幼儿园老师是“离孩子最近的人”,我们的情绪、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总是抱怨,孩子学会的就是挑剔和不满;如果我们积极乐观,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温暖和美好。《做不抱怨的老师》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未来,我想做一个“把抱怨换成拥抱”的幼儿园老师,用不抱怨的心态,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童年,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欢笑。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