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传读后感1500字
上天是公平的,给予痛苦的同时便带上了快乐,给予苦难的同时也把幸福装入行囊。幸福和苦难如孪生兄弟,如影随形,都是我们漫长人生的宝贵财富。---题记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罗曼·罗兰《名人传》之米开朗基罗,于我无疑就是一次生命的化妆。我不想做一个沉迷于安逸的“多余的人”,尽管我四十多岁年已“不惑”,其实剥开年逾不惑的表皮,内心的迷茫无力才是真正的“困惑”。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应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去了罗马,从此以后他一生里的英雄时代拉开了帷幕。
既然是英雄时代就肯定有造就英雄的土壤,其中养分最足的无疑就是苦难。苦难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过程,苦难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激励我们为了消灭苦难找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让我们学会坚持和坚强。也许,孤独可以让人静静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它帮助我们驱除世俗的嘈杂,给我们一片静谧的森林,也许孤独让我们更能坚定自己的意志,让我们变得更坚强。
或许,米开朗基罗也认为孤独创造意志,苦难成就伟大的英雄。
英雄背后都有难以置信的辛酸和苦楚,强大对手布拉曼特等人野蛮刁难,让根本不懂壁画技巧的米开朗基罗去画西斯廷教堂的拱顶。这是米开朗基罗一生中最阴沉忧郁的年代,期间他除了自身的疲惫和烦恼之外还要承受家人的剥削和榨取。在忍辱负重的艰辛里,1512年万圣节那天,天气阴郁祭奠亡灵的一天,也很适合伟大作品揭幕的一天,世界上最大壁画《创世纪》诞生了。
由于长时间绘制西斯廷大教堂的拱顶,他的眼睛被搞坏了,致使很长时间他读信或看东西都要将它们举到头上方。时间这把无声的锉刀也把米开朗基罗锉得丑陋不堪,而对于比谁都更注重形体美的米开朗基罗而言,丑陋是一个莫大的耻辱。这种苦恼忧虑夹杂着“爱”的折磨迎面而来,米开朗基罗只好将这种感情与痛苦通通发泄于诗中:"我在爱,我为何要出生?"
西斯廷时期的狂热渐渐平息,就像波浪过后归于平静的大海,在这伤感而平静的成熟时期,米开朗基罗完成了狂热和意志平衡的作品《摩西》与保存在卢浮宫的《奴隶》。
伟大是熬出来的,但这熬出来的光环一眨眼过去了,米开朗基罗又陷入了新的黑暗中。
旧的教皇去世了,新的教皇又上台了,向往自由的米开朗基罗,也由一个枷锁进入了另一个枷锁。
在罗马,米开朗基罗度过了他的晚年生活,当他将要退出艺术舞台时,他已经是伟大的文艺复兴的唯一幸存者,他代表着文艺复兴,他一个人就代表了一个世纪的光荣。生活的磨砺和岁月的增长使他失去了康健活力与信仰,失去了他最喜欢的一位兄弟,也失去了他尊敬的父亲……他开始渴望死亡,艺术、抱负、感情和种种希望都已经消失。他孤单单的,他期望最后能逃避“生活和欲望的改变”,逃避“时光的施暴”,逃避“必须和偶然”的蛮横……
当然,米开朗基罗的灵魂是最圣洁的,在他眼中爱情也是最虔诚的,他对爱情充满了柏拉图式的向往。
一个伟大的人,一生必不可免也被逼无奈地和嫉妒与仇恨做长期的甚至终生的斗争,米开朗基罗更不例外:“他们没有资格让我去还击,由于打败他们没有任何意义……”多么地掷地有声,多么地充满了艺术希望。读到这里,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米开朗基罗坚韧的生命力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
信仰与痛苦在这颗可怜的老化的心里绽开出最纯洁的花朵,就是那神圣的慈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灵魂也就得到拯救了。
这颗八十八岁的心脏伴随着八十八年忍辱负重的艰辛停止跳动了,他的遗嘱如下:“自己的灵魂献给上帝,自己的身躯赠给大地,自己的金钱赠给穷人。“希望”起码死后回到家乡佛罗伦萨去,随后,就由猛烈的风暴里回到了温馨的平静中……”
这是二月份的一个周五,大概下午五点。夜色来临--“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是祥和天国的第一天!”
总算安息了,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由时间中解脱出来了。
快乐的灵魂,时间在其中停止了。
正如作家罗曼·罗兰讲:“不能用谎话作为代价而幸福,米开朗基罗神圣而痛苦的一生,是壮美的真实,那永垂不朽的灵魂,米开朗基罗的气息,使人感到厌恶,然而是纯洁的;叫我们缺血的心沐浴其中,洗涤心灵的污垢;我们朝拜这伟大的高尚的灵魂,在这里吐故纳新,渗析我们血管里的血液,然后再回到人生的平地上来,在挫折中依然昂扬,在失败中坚信希望!”学习米开朗基罗的奋斗精神,让人生焕发光彩,是我今后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