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教育激情读后感5000字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既要脚踏实地耕耘三尺讲台,也要仰望星空守护初心本真。从教十余年,我曾在日复一日的备课、授课、批改中感到疲惫,也曾在学生的困惑、家长的期待与自我的追求间陷入迷茫。直到翻开《永葆教育激情》一书,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案例与深刻的思考,为我揭开了“激情”二字在教育语境中的真正内涵——它不是一时的热血沸腾,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教育本质的坚定信仰;不是对成绩的盲目追逐,而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真诚守望。35000余字的书页间,既有教育者的困惑与突围,也有守护者的坚持与收获,更有对“如何让教育激情保鲜”这一命题的全景式解答。掩卷沉思,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感悟,都如同一颗颗星火,在我心中汇聚成照亮教育之路的滚烫星河。
一、解构“激情”:教育不是重复的循环,而是创造的旅程
“教育激情的天敌,是把教学变成机械的重复。”书中开篇的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击中了我内心深处的痛点。刚入职时,我带着“要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的决心,认真研磨每一个知识点、设计每一个互动环节。可随着教龄增长,教材熟悉了、教案完善了,我渐渐陷入了“经验主义”的舒适区——同一篇课文,去年的课件稍作修改就能用;同一个知识点,往年的例题换个数字就能讲。我以为这是“高效”,却没意识到,这种“重复”正在悄悄消磨我对教育的敏感度,也让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温度。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位乡村教师的故事:李老师教了20年小学语文,却能让每一届学生都爱上她的课堂。秘诀无他,只是她坚持“每教一篇课文,就找一个新的切入点”。教《背影》,她曾带学生观察父亲送自己上学的细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她曾在课堂上种上一盆覆盆子让学生触摸;甚至教《桂林山水》,她会收集不同季节的漓江照片,让学生感受“春绿、夏清、秋静、冬秀”的差异。李老师说:“教材是死的,但学生是活的;方法是旧的,但思考是新的。教育不是把同样的内容重复给不同的人,而是把不同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
这段话让我猛然醒悟:教育激情的核心,从来不是“新鲜感”,而是“创造力”。它要求我们跳出“教案复用”的思维定式,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用“共情者”的心态理解每一个学生。就像书中所说:“同一道数学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对基础弱的学生可以拆解步骤;同一个班会主题,对初中生可以用案例讨论,对高中生可以用辩论思辨。教育的魅力,正在于这种‘量身定制’的创造——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课堂上,学生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惊喜,你又能为学生点亮怎样的火花。”
二、守护“初心”:激情不是对成绩的狂热,而是对生命的敬畏
“你为什么当老师?”这是书中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作者采访了100位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教师,答案五花八门:“因为稳定”“因为喜欢孩子”“因为父母希望”“因为当年我的老师影响了我”。但随着教龄增长,很多人的答案渐渐变成了“因为要抓成绩”“因为要评职称”“因为要应付检查”。这种“初心的偏移”,正是教育激情消退的根源。
书中有一个让我泪目的故事:张老师是一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教学能力强,所带班级成绩年年第一。可在一次家访中,她发现班里的“尖子生”小宇,每天晚上要学到凌晨1点,妈妈在旁边盯着,桌上放着“考不到年级前十就不准吃饭”的纸条。小宇对张老师说:“我讨厌学习,也讨厌自己,可我不敢停下来,因为我是您的‘得意门生’,是爸妈的‘希望’。”那天晚上,张老师在日记里写道:“我一直以为,成绩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可今天才明白,我所谓的‘负责’,正在摧毁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教育的初心,难道不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而不是‘考试的机器’吗?”
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的误区。刚当班主任时,我把“班级平均分第一”“优秀率最高”当作目标,每天盯着学生的错题本,甚至在班会课上批评“成绩下滑的学生”。直到有一次,班里的文艺委员小雨因为排练校庆节目耽误了作业,我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了她,说她“不务正业”。后来小雨的妈妈告诉我,小雨哭了一晚上,说“老师再也不会喜欢我了”,之后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文艺活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把“成绩”当成了教育的全部,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与尊严——这些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恰恰是教育激情的“灵魂”。
作者在书中写道:“教育激情,不是对‘分数’的狂热,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要求我们看见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艺术表达,有的学生善良乐观,有的学生坚韧不拔。这些特质,从来不是‘成绩排行榜’上的数字,而是构成‘人’的鲜活元素。”这段话让我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成功”:不是培养出多少“学霸”,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都能感受到“我被老师看见、被老师尊重”。
原来,教育的激情,从来不是“逼学生优秀”,而是“帮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秀”。当我们放下对“成绩”的执念,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差异,教育便会成为一场充满温暖与惊喜的旅程——而这份“看见生命”的感动,正是让激情永不褪色的源泉。
三、对抗“倦怠”:激情不是永不疲惫,而是在疲惫中学会重启
“教师不是‘超人’,会累、会烦、会迷茫——承认这一点,是永葆教育激情的第一步。”书中的这句话,打破了我对“优秀教师”的刻板印象。以前我总觉得,“有激情的教师”就应该永远精力充沛、永远笑容满面,可现实是,连续批改几十本作业会腰酸背痛,处理学生的矛盾会心烦意乱,面对家长的不理解会委屈难过。当疲惫累积到一定程度,“激情”便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倦怠时刻”:她曾因为连续带高三、压力过大,在课堂上忍不住对学生发了火;也曾因为班里的学生调皮捣蛋,在办公室偷偷掉眼泪;甚至有一次,她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学生麻木的眼神,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但她没有沉溺于倦怠,而是找到了“重启激情”的方法:
01、在“微小的成功”中积累能量
作者会每天记录“教育小确幸”:“今天小明主动问我一道题”“小红在日记里说‘喜欢我的课’”“班里的卫生得了流动红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像一颗颗“能量豆”,在她疲惫时给予温暖。她说:“教育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润物无声’的细节。当你把注意力从‘没完成的目标’转移到‘已实现的小美好’,倦怠感便会慢慢消散。”
我试着效仿这种方法,准备了一个“幸福笔记本”。翻开本子,里面记着:“3月15日,小刚帮同桌捡了笔,还主动道歉了——他以前总爱打架。”“4月20日,语文课上,学生们为‘孔乙己该不该脱下长衫’争得面红耳赤——他们真的在思考。”“5月10日母亲节,学生们给妈妈写的信,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每当我觉得累的时候,翻开这个本子,那些温暖的瞬间就会涌上心头,让我重新想起“当老师”的意义。
02、在“专业的成长”中寻找方向
“倦怠的本质,是‘能力跟不上需求’。”作者认为,教师要定期“充电”,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拓宽视野。她会利用寒暑假读教育名著、参加线上课程,甚至去听其他学科的课。有一次,她听了一节物理课,老师用“实验+故事”的方式讲“浮力”,让她深受启发,后来把这种方法用到了语文课堂上,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文言文,效果出奇地好。
这让我意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为了“更好地教学生”。去年,我报名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到了“积极心理暗示”“情绪疏导”等方法。班里的小敏因为父母离异变得很自卑,我用培训中学到的“优点轰炸法”,让全班同学每天说一个小敏的优点。一个月后,小敏的脸上有了笑容,还主动报名参加了运动会。当我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帮助学生的能力时,那种“我能行”的自信,正是对抗倦怠的最好武器。
03、在“同行的陪伴”中汲取温暖
作者在书中强调:“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同行。”她会和同事们定期“吐槽”:“今天那个家长太不讲理了”“这个学生的作业又没写”;也会一起分享“妙招”:“我发现用‘小组积分制’管理课堂很有效”“这个APP可以帮学生背单词”。在这种“抱团取暖”中,她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坚持”。
以前,我总觉得“和同事聊工作”是“抱怨”,后来才发现,适当的倾诉与分享,是缓解压力的“良药”。空闲时间,大家围在一起,聊聊班里的趣事,说说遇到的难题。有一次,我因为“学生上课睡觉”很苦恼,同事李老师给我支了个招:“你试试‘课堂小互动’,比如讲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让睡觉的学生起来‘当小老师’。”我试着做了,效果真的很好。原来,同行的陪伴,不仅能解决问题,更能让我们在疲惫时感受到“有人懂你”的温暖——这份温暖,正是激情的“加油站”。
四、传递“星火”:激情不是独自燃烧,而是点亮更多人
“真正的教育激情,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薪火相传’。”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激情的传递者——既要把对教育的热爱传递给学生,也要把这份热爱传递给身边的同事,甚至传递给学生的家长。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所乡村学校的“激情传递”故事:这所学校条件简陋,教师流失严重,但王老师却坚持了20年。他的秘诀是“传帮带”:新教师来了,他亲自带课,教他们如何备课、如何与学生沟通;老教师倦怠了,他组织“教学沙龙”,让大家分享“最感动的教育瞬间”;甚至学生毕业了,他会给他们写“鼓励信”,告诉他们“教育是一场接力赛,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温暖的人’”。如今,这所学校培养出了10多位教师,他们都回到了乡村任教,因为“王老师让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件值得坚守的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恩师——张老师。我上高中时,成绩很差,甚至想退学。张老师没有放弃我,她每天放学后给我补数学,还在我的作业本上写“你很聪明,只是还没找到方法”。有一次,我问她:“老师,您教了这么多年书,不觉得累吗?”她说:“累啊,但每次看到你们考上大学,或者听到你们说‘老师,我想您了’,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我希望你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能像我对你们一样,对别人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温暖。”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教师——这就是“激情的传递”:张老师把她对教育的热爱传递给了我,而我,也想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我的学生。
激情的传递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书中强调:“家长是教育的‘合伙人’,只有家校携手,才能让教育的激情‘续航’。”以前,我总觉得“家长只关心成绩”,后来才发现,只要我们用“真诚”沟通,家长也会成为“教育的同盟军”。比如,我会定期给家长发“学生成长月报”,不只说成绩,还会写“小明这个月主动帮同学值日”“小雨参加了学校的绘画比赛”;也会组织“家长沙龙”,让家长分享“如何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如何逼孩子学习”。现在,很多家长都会主动和我聊“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情绪”,甚至会和我一起策划“班级亲子活动”——当家长从“成绩的焦虑者”变成“成长的守护者”,教育的激情便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五、结语:以书为炬,让激情在教育的星河中永远闪耀
合上书页,窗外的月光洒在我的教案上,上面写着明天要讲的课文——《热爱生命》。突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激情,就是摇动、推动、唤醒的力量。”
从教十余年,我曾在重复中迷茫,在成绩中迷失,在倦怠中挣扎。但《永葆教育激情》这本书让我明白:激情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守护、主动创造、勇敢重启、真诚传递的。它藏在每一次“量身定制”的课堂设计里,藏在每一个“看见生命”的温暖瞬间里,藏在每一次“对抗倦怠”的坚持里,更藏在每一次“星火传递”的感动里。
未来的教育之路,或许依然会有风雨,但我会以书为炬,带着这份对教育的热爱,继续耕耘三尺讲台,用创造力打破重复的循环,用敬畏心守护生命的尊严,用智慧对抗职业的倦怠,用真诚传递温暖的星火。我相信,当我们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创造的旅程”,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独特的宝藏”,把每一次疲惫都当成“重启的契机”,把每一份热爱都当成“传递的星火”时,教育的激情便会如星河般永远闪耀——而我们,也会在这场温暖的修行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