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七擒七纵读后感800字
七擒七纵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东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捉了孟获七次又放了他七次,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担任蜀汉的丞相。他一直想完成刘备的遗志,恢复汉室江山。他正打算出川攻打曹魏之时,蜀汉的后方却出了乱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闹起事来。诸葛亮只好暂时放弃北伐的行动,率领军队平定南夷之乱。一路上蜀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蛮夷望风归附。只有夷族的酋长孟获不肯屈服,于是诸葛亮用计将孟获擒获。但他并没有杀掉孟获,还让孟获观看蜀汉军队操练的阵法。但孟获不服气地说:“之前是因为我不了解你们的虚实,所以才被你抓住。如今我知道了,你们的阵法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放了我,下次我一定能战胜你们!”诸葛亮果真将孟获放了。后来,孟获又连战了六次,结果六次都被诸葛亮活捉了。诸葛亮第七次擒到孟获后,孟获心服口服地说:“诸葛丞相真有神威,如今我彻底服了,以后再也不敢反叛了!”
以势服人只是口服,以理服人才是心服,心服才能不再反悔。孟获前六次的被擒获只是身体被俘虏了,那颗心还是不服气。但第七次的擒获真正的使其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归顺,这才能真正绝了孟获后来再次造反的念头。
这警示我们,俘虏一个人,只抓获了他的身体还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还不算是俘虏。只有真正征服到一个人的心的时候,才是没有后患的俘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俘虏。
就孟获来说他是经历了七次被擒,此时他再也想不出来别的对抗蜀军的办法了。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一定是七次了,有可能一两次两三次就心服口服了,也有可能要超过七次。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的战犯是从1959年到1975年分了七批才全部释放完的,之所以分为七次释放就是因为他们改造的快慢不一样。
七擒七纵属于攻心的上上策,确实是能够做到一劳永逸。但是像孟获这样的人死了以后,他的继任者就有可能重新不服了,不但是心不服而且很有可能口也不服,那时候就要开始新的一轮“七擒七纵”了。另外,攻心之策也是很费功夫的,做出这样的决策,是需要做好严格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