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叶圣陶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09-17 15:07:50.0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本书精选了叶圣陶先生谈论教育与教学、素质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富有远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推出了数量众多的经典教材和优质教育读物。

  叶老在《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中掷地有声的论断,为迷茫的教育探索者指明了方向。他说:“教育往简单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精准概括,更揭示了教育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规律——真正的教育,是通过日复一日的雕琢,让良好习惯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叶老将习惯培养拆解为三个维度:德育上,要养成待人接物的得体习惯;智育上,要形成主动求知的思维习惯;体育上,要建立呵护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三者如同鼎之三足,共同支撑起“在社会中生活”的核心能力。习惯的力量,恰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比喻:思想播撒行为的种子,行为生长出习惯的藤蔓,藤蔓缠绕成性格的轮廓,最终结出命运的果实。

  以阅读习惯为例,热爱阅读的孩子无需刻意鞭策,自会在书页间构建精神世界。他们在文字中学会逻辑思辨,在故事里体察人情冷暖,这种能力不随考试结束而消逝,反而会成为终身学习的引擎。反观缺乏阅读习惯的孩子,不仅知识储备受限,更可能错失通过文字与世界对话的机会。生活习惯的影响同样显著:规律作息、整理书桌的孩子,往往更早形成时间管理能力;而拖沓散漫的习惯,可能成为他们未来应对挑战时的隐形枷锁。

  智育中的习惯培养更见教育功力。课前预习时主动标注疑问,课上专注捕捉老师讲解的重点,课后及时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框架——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实则是高效学习的密码。正如叶老强调的,“熟习技能”的习惯,比知识本身更接近学习的本质。德育层面,一句自然的“谢谢”、一次耐心的倾听、在他人需要时主动伸出的手,这些待人接物的细节,正是品德生长的土壤。

  习惯的养成从非一蹴而就,需要“强制功夫”与“随时警觉”的双重加持。培养书写习惯时,教师需反复纠正握笔姿势,直到学生能在笔尖流淌出工整的字迹;训练整理错题时,要从规范格式开始,直到复盘反思成为本能。这种“刻意练习”的过程,如同为幼苗绑上支架,虽有约束,却是为了未来的挺拔。

  教育者的示范作用更是习惯养成的催化剂。教师批改作业时的严谨,家长会谈时的守时,这些无声的行为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孩子的模仿本能,会让成人的好习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他们的言行。学校与家庭的协同同样关键:课堂上强调的“发言先举手”,需要家庭中“不打断他人说话”的配合;校园里倡导的“餐后整理”,离不开家中“自己收拾玩具”的铺垫。

  其实,教育者的使命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育习惯。当学生能自觉晨读、主动纠错、友善待人、坚持锻炼,教育便已悄然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如叶老所言,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养成在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这需要教育者以极大的耐心,从细微处着手,在重复中坚持。

  总之,教育的真谛就藏在那些日复一日的坚持里:让认真成为本能,让友善成为自然,让求知成为常态。当习惯如呼吸般自然,孩子们便拥有了对抗未知的底气,这便是教育给予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