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用生命润泽生命读后感1800字
翻开李镇西老师的《用生命润泽生命》,那些充满温度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浸润着我的教育心灵。作为一名从教十八年的教师,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更让我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找到了专业成长的清晰路径。李镇西老师提出的“用生命润泽生命”的教育理念,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可以真切落地的教育行动指南。在反复阅读与思考中,我逐渐理解到: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教师的高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娴熟,而在于生命状态的饱满程度。
一、教育之爱:从“有条件”到“无条件”的跨越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尖锐地发问:“你爱的是孩子,还是他的成绩?”这个问题如当头棒喝,让我回想起刚入职时的一次教训。那时我为了提高班级平均分,只给成绩中上的学生发放额外的复习资料,无意中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直到收到那张写着“老师,我恨你”的纸条,我才幡然醒悟:我的教育行为已经背离了爱的本质。李镇西老师强调,真正的教育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学生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现或成绩。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逐渐学会了用行动诠释这种无条件的爱。班级里有位叫小苑的学生,患有二级智力残疾,智商低下,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上课难以安静听课。按照从前的标准,这样的学生很难被“喜爱”。但我尝试用李镇西老师的方法,每天主动和小苑打招呼,还特意购买幼儿图画书和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捉迷藏书送给她。渐渐地,小苑开始主动和我交流,上课有事可做(不是图画就在认真寻找小图案)后安静很多,而且她的眼神中多了光彩。这个案例让我明白,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改变学生的短板,而在于创设环境并点亮他们的独特之处。
二、教育公平:看见每一个具体的生命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李镇西老师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我的班级里,曾有个叫小杰的学生,父母离异,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一次偶然的家访让我震惊——他们住在不足20平米的出租屋里,连张像样的书桌都没有。那一刻,我理解了李镇西老师说的“教育是人学”的深刻含义。
从此,我开始调整教育方式——为小杰准备简易的学习用品,鼓励他担任我的数学课代表,借此机会与他沟通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辅导,甚至自掏腰包为他订学生奶补充营养。这些细微的改变产生了奇妙的效果:小杰不仅成绩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他眼中的自卑逐渐被自信取代。毕业时,他在给我的卡片上写道:“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这让我想起李镇西老师的话:“教育的公平不是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东西,而是给予每个学生他们最需要的东西。”
三、教育影响:润泽生命的延续性力量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讲述的曾丽娜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教育的影响力往往具有延时性,教师当下的付出可能要在多年后才能看到结果。我的学生小健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老师,您当年对我的鼓励,如今我正在传递给更多乡村孩子。”这种教育影响力的传递,正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生命润泽生命”的最佳诠释。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班级里成立了“学习互助小组”,鼓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让他们体会给予的快乐。这些活动看似与考试成绩无关,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正如李镇西老师强调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得怎样”,更要关注他们“活得怎样”。
四、教育幸福:在付出中收获生命的丰盈
李镇西老师把教师职业态度分为五种境界,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爱好"。这种境界我已经有所体会。当看到胆小的学生敢于举手发言,当收到毕业学生的感恩信息,当见证问题学生的转变,那种职业幸福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这样的教育成果,远比提高几分成绩更让人欣慰。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见证生命的成长。"我深以为然。
读完《用生命润泽生命》,我的教育实践有了新的方向和力量。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高悬的理论明灯,而是可以践行的行动指南。在教育路上,我将继续秉持“拥抱生活,钟情教育”的态度,用饱满的生命状态润泽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年轻生命。因为我知道,今天我在学生心中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地方。
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愿意做那个点火者,用专业的智慧与人文的关怀,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向善之火、生命之火。这便是我——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理想与职业追求。
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将继续与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对话,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成长,用整个生命去润泽生命,让教育真正成为一场温暖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