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做班主任读书心得1500字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我翻开《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本书,于洁老师的文字如清泉流淌过久旱的心田。这本书并非艰深的理论堆砌,而是一位坚持17年手写家校联系单、10年更新教育博客、为学生撰写40多万字书信的班主任用大量生动感人的教育案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幸福的成功班主任是怎么样的。我读着那些沉淀着20多年教育智慧的文字,在字里行间触摸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一、教育初心:在琐碎中看见神圣
那个上课整天睡觉不做作业回家又和父母闹矛盾的男孩,那个穿着打扮趋于成人化的早恋女孩,那个因父母离异躲在教室角落哭泣的少年……这些让许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在她眼中却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她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准备早餐,用“一个鸡蛋”的温暖消解成长的孤独;她将学生成长纪念册印刷成册,用“时光胶囊”的仪式感定格青春的印记……
这一个个教育案例都深刻体现了于洁老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家精神,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于洁老师对于教育的初心,对于学生、对于班主任工作的热爱。这种情怀是成就一名老师的前提,有大爱才有不竭的责任和动力,才能不知疲倦地坚守和奉献。这种情怀不是一时冲动,不是心血来潮,它得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要学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守住心灵的那片宁静,初心不改。
二、班级管理:在规则中孕育自由
面对班级管理的永恒难题,于洁老师17年坚持做每周家校联系单,给家长细细地一项项罗列出每一个孩子一周的情况,也收获了一大批家长粉丝;在处理学生手机问题时,她在与家长真诚沟通的基础上,约法三章,形成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创新“手机保管”制度,既尊重学生需求又维护教学秩序,这种“严而有格”的管理艺术,让规则成为滋养自由的土壤。
于洁老师与学生沟通的秘诀,在于她独创的“书信育人”模式。40多万字的手写信件里,既有对学困生的耐心指导,也有对早恋学生的诗意引导,更有对特殊家庭孩子的情感抚慰。这些充满创意的沟通方式,打破了传统说教的藩篱,让教育真正抵达学生内心。
于洁老师展现出的教育管理智慧,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让我深受触动与启发。她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有力地证明,真正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关键在于“看见”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耐心地引导他们不断前行。正如她的学生所说:“您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文,您更像是人生的导师,在未来那条迷茫曲折的人生路上,您先给我们亮起一盏明灯,我们也便不怕了。”我要学习她用一颗平静、真诚而又善良的心去真正地接纳一个学生、爱一个学生,走进学生内心。
三、专业成长:在反思中实现超越
于洁老师是新教育理念的探路者、实践者。她的专业发展轨迹,为新时代教师成长提供了鲜活范本。她坚持10年的教育博客记录,不仅沉淀了1800余篇教育日志,更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叙事研究法”。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她对“班级问题”的破解之道--“问题变课题,教育就有趣”;当年轻班主任感到迷茫时,她开展每周三晚上两个小时的“于洁沙龙”,带领年轻教师一起讨论一个个现实中的疑难杂症;当有些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苦苦追求“立功、立言、立德”的所谓成功时,她提出:立情才是教师成长与班级管理的最高意境,让师生的教育生活变得完整而幸福。这种“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的专业自觉,让教育始终保持着创新活力。
所有的成功都绝非偶然,绝非一朝一夕,都是用一步一个踏实努力的脚印走出来的。于洁老师以“我就想做班主任”的坚定宣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在喧嚣世界中坚守教育本真、用心耕耘的动人图景。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于洁老师把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点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灯,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坚守中成就永恒。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无法复制于洁老师的具体做法,但可以传承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哲学。当我们把教室当作修行道场,把学生视为成长伙伴,把教育视为生命事业,那么每个平凡的日子都将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
教育就是一场春风化雨的坚持。于洁老师在书里说:“芳华岁月里,我披蓑戴笠,辛勤耕耘,我的一亩三分地里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不确定自己能做得多好,但我知道,只要开始,就远比停在原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