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马克思与我们读后感1500字

admin2025-08-02 14:28:56.0读后感2

  《马克思与我们》是一本在学理深度与现实温度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思想读物。作者孙正聿教授以平实而严谨的语言,带领读者重温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并从人生观、历史观、时代观、科学观、宗教观、文明观、理想观等多个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现实意义。不同于将马克思主义“架空”地讲成教条,本书更注重从“我们”出发,强调现实关切与历史理性的统展现出马克思作为“活的思想资源”的生命力。

  全书从“人的解放”这一核心出发,层层递进地揭示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关键逻辑。从“现实的人出发”,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实践出发,阐述人类如何通过改造世界实现自我发展;再到对历史的解释与时代问题的批判反思:使读者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封闭理论体系,而是理解它作为一种面向未来、引导变革的“批判性实践哲学”。

  如果让我选出本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我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是马克思思想的终极目标,也贯穿本书所有章节。这一概念并非简单的“自由”或“发展”二者相加,而是指人在物质、精神、社会关系等多维度上摆脱外在强制,实现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充分展开。它不仅意味着摆脱贫困、压迫或无知,更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拥有参与社会、表达思想、追求自我价值的条件与能力。
马克思与我们
  不同于空泛的“理想主义愿景”,马克思将这一目标置于历史与实践的动态演进中。他认为自由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制度保障。例如,只有在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关系合理、公共资源能够共享的基础上,人才能真正脱离生存压力去追求全面发展。因此,这一“理想”也必须以现实的社会进步为基础,一步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加以实现。这一思想对我启发极大。在当前“内卷化”与“数字焦虑”普遍存在的时代背景下,人看似自由,实则常常被技术节奏和市场规则驱动,被迫适应卷入而非真正选择。当一个人无法摆脱“生存焦虑”,谈何“自由发展”?这正是马克思在信息时代中依然有力的批判武器。他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文明,不应是让人成为技术工具的一部分,而应重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逻辑。另一个深刻打动我的是书中对“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结果”的阐述。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的历史能动性与历史条件制约性的双重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中,历史不是抽象规律的自动演进,而是“活生生的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

  人并不是在“真空中选择”的孤立存在,而是在一定的经济、文化、政治结构中被塑造、受限。但与此同时,人也拥有意识、目的与改造能力,能够突破旧有关系,推进历史的变革。正是这种“双重身份”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观的魅力所在:人既是条件的产物,又是变革的主体。在我所从事的气象科研工作中,这一观点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做人工智能与气象结合研究时,一方面要考虑已有的技术条件与政策导向(这是“历史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如何将技术真正服务于极端天气预警、防灾减灾等公共利益目标,就需要研究者作为“现实的人”介入其中,以实践推动制度改进与观念转变(这又是“历史的前提”)。这让我意识到,哪怕是个体的研究与创新,也从不脱离社会背景,也始终承担着对未来方向的责任。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我们在工作中常常要应对数据、结果、指标等“硬性任务”,在这样的框架下,如何保持问题意识与人文关怀?《马克思与我们》给予我一种“现实的理想主义”姿态:不逃避现实,也不沉沦于现实;要从历史和社会结构中理解现实的根源,从人的实践中寻找改变的可能。例如,当前,气象业务部门正在推动将大模型路径预测引入台风监测系统。这是科技层面的进步,但更有价值的是,我们希望未来的预报系统不仅提高预测精度,更能服务于基层灾害响应机制,真正保护最弱势人群的生命安全。这种把技术成果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努力,正是我所理解的“科学+哲学”的统一,也是在实践中回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的现实探索。

  《马克思与我们》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如何看待人、社会与未来?这不是书中封闭的思考,而是我们每一个现实选择中都要回答的问题。通过本书,我不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遥远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始终与我们当下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资源。它要求我们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实践的姿态回应时代,并在不断行动中,追寻那个仍未完全实现但始终值得追求的理想世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