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1200字

admin2025-07-31 19:37:24.0读书笔记4

  《病隙碎笔》看了好久终于是看完了,期间很多次的中断皆因自己水平不够,不能完全理解文中意思。作为读者,我非常崇拜这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我想将自己看书时所作的一些记录和内心感想进行整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自杀3次被人救了下来。26岁母亲离世遗憾一生,又患上肾病,31岁开始创作生涯,40岁发表《我与地坛》轰动文坛,47岁确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利用碎片时间写下《病隙碎笔》;59岁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遗言将器官捐赠给社会。这就是史铁生的一生,看似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写作让他从痛苦中抽离出来,双脚不能到达的地方,他用思想和文字去抵达。他用有限的身体和无限的热爱去写作,他直视且迎接所有苦难,去探寻生命的根基乃至生命的倚仗。

  他的文字有其独特的意蕴,引起我很多关于人生、死亡的思考。或许将双肾比做飞机的发动机是一种生动的无奈,因为最为重要的部件失灵了,因此故障的发生是必然,死亡亦是时间问题。他在《病隙碎笔》里写:“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或许我读他写的文字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透过那些循循善诱又娓娓道来的文字,最终窥见的是自己的真实内心,然后可以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自己。
病隙碎笔
  细细品读那些文字,我慢慢悟到:人终究会走向死亡。一如文中所载“死亡是一个必然到来的节日”。我本从虚无中来,死亡算得上是重归虚无的一种形式。我很喜欢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的一句话,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他确实做到了在日夜饱受病痛的同时,并没有沉溺在病痛之中,而是去选择感悟生命中的美好。对此他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正因如此,他写出《病隙碎笔》一书,给予每一个读者深刻的启示。

  “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尤其那心流所遭遇的黑暗更是辽阔无边。”我依旧记得第一次看见这句话时内心产生的振动,就好像有时来笼罩我的黑暗和书里的那个黑暗完成了对接,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共振。我一直无法生动地概括出白天和黑夜带给我的感受,而这句写得非常准确,白昼的清晰不是一直存在着,而且黑夜数不尽地漫长,最后带给人的是无穷无尽的黑暗。由此滋生的疲软和怠慢可能会促使人毫无目的地消磨时间,丧失原本鲜活又分明的感官体验,然后过上虚无又乏味的单一生活。我时常在想人到底应该如何对抗这种虚无和黑暗,至今也没有百试百灵的方法。或许,就应该无休止地去跟虚无和黑暗对抗,身处黑色漩涡时要积极想办法先让自己脱身,走出来之后再想其它更加积极的事情。一次次的勇敢尝试和激烈对抗会让人更清醒。而清醒能让人保持警惕,使人受益匪浅。

  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因为曾经犯下的过错而懊悔或因一次失利而止步不前。或许以前的我也是这样,但是是从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我想是看到了这句话听"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常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的心态,影响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太过执着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只会拖累我们前进的步伐。正是因为这本书,我学会接纳所有的不完美,接纳出现的所有意外。正如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生命之初的艰难似乎虽己注定人生的苦涩,但熬过艰难的岁月,才能谱写我们自己的人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愿我们都能像史铁生一样做到真正的“身困泥中,心仍向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