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读后感2000字
当阅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一)》中的文章时,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特级教师们的教学智慧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凝结着数十年教学实践与深度思考的文字,虽横跨不同学科、历经不同教学生涯,却始终围绕着同一个核心——学生。在反复研读的过程中,一个清晰的认知逐渐沉淀:所有经得住实践检验的优秀教学理念,背后都矗立着对“学生”的双重敬畏——既深刻洞悉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梯式规律与成长过程的个性化轨迹,又能立足学科本质,将这种理解转化为真正站在学生立场的教学实践。
一、陈日亮:“语文是心智的学科”——英语教学的本质回归
陈日亮老师在《我和“我即语文”》文中写道:“语文是心智的学科,行为的学科,身教的学科:学习语文须入心,须践行,教师须以身垂范。”以及“语文就是一种生命本能的鲜活体现,一种示人以自我本色的实践品格......”
这让我对英语学科本质有了新的思考。英语学科,同样是心智的学科、行为的学科、身教的学科。语言学习从来不是孤立的词汇与语法堆砌,而是心智的激活、行为的实践,更是教师以身示范的过程。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入心”意味着要摒弃机械的语法灌输,转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践行”体现在让学生成为语言的使用者而非旁观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而忽略了英语作为做事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的本质属性。陈老师的观点更是启示我,英语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沃土,让语言学习与心智成长同频共振。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开始尝试将思维训练融入语言教学。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会设计"三级提问法":事实性问题(what)培养信息提取能力,分析性问题(why/how)锻炼逻辑思维,开放性问题(what if)激发创造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学生们开始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陈铁梅:“发现式探索”——英语学习的本真路径
陈铁梅老师在《审美人生教育》文中谈美术教学时候提及:“我不能从‘已知概念’出发,跟孩子们进行一场‘求证式’的欣赏,而应该让孩子们从‘未知概念’出发,进行一场‘发现式’的探索之旅——带着一种初次见面的新鲜感,去研究、发现他们未知或者已知却熟视无睹的世界。”
陈铁梅老师提倡的“发现式”教学理念,与英语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式学习不谋而合。她主张“让孩子们从‘未知概念’出发,进行一场‘发现式’的探索之旅”,这让我意识到,语言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发现和建构的过程——就像儿童习得母语时,总是在不断试错与归纳中掌握语言规则。
在语法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设计“发现-探索-总结”的课堂活动路径。以定语从句教学为例,设计“语法侦探”活动:提供包含定语从句的英文影评、歌词等真实语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被修饰的名词”与“关系词”之间的关联,归纳不同关系词的用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言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程红兵:“研究的欢乐”——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程红兵在《我的“语文自留地”》一文中谈及关于学习的兴趣,指出;“当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在‘挖掘’阅读对象的本质,在‘发现’语言现象的因果联系的过程中,对面前的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当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会体验到研究的欢乐,对人的智慧和意志感到骄傲和自豪,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由此可见,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研究的过程中学习。”
程红兵老师关于学习兴趣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他指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时,学习就会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这让我反思:如何让英语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感受语言的工具性价值?
在课堂上,可以尝试构建“问题链”教学模式,设计由浅及深的递进式问题:从激活已有认知的问题到聚焦语篇内容和结构的问题,再到引导语言输出与思维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最终达成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完成了语言学习目标,还尝试“用英语做事”的经历,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言的实用价值,学习动力也随之增强。
四、戴曙光:“教育,从‘心’改变”——英语课堂的生本转向
戴曙光老师在《教育,从“心”改变》文章中提及几点:第一,学生是有想法的。聪明的老师通过改变自己,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课堂变得有意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悄悄改变学生......当学生的想法与老师不同时,老师不该单方面要求学生改变,而且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想法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或者是最好的教学起点。第二,学生是会学习的。尝试是孩子的天性,自从孩子从母体分离出来就开始尝试。学生的尝试是“准备性学习”。首先,老师要鼓励学生去做和尝试,这样老师能比较准确地具体的学情。其次,要组织会了的学生和不会的学生展开谈论,交流尝试成功的经验,分析尝试失败的原因,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教“不教学生不会,教了学生才会”的东西。
戴曙光老师的观点直击教育本质。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将学生的思考作为教学起点。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不应是权威的评判者,而应是学生思想的倾听者与引导者。
在写作教学中,我实施了“过程写作法”,将重点从最终成品转向写作过程。我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大胆表达真实想法和大胆创作,除了写作主题和要点,不作过度写作要求,将他们的初稿、二稿作为教学资源,通过同伴互评、教师反馈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与分析,向同伴学习,最后共同提升。
结语:教育本质的再认识:英语教师的专业自觉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理解与尊重,在于激发与引导。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更要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这条以生为本的教学之路,或许充满摸索与挑战,但每当看到学生用英语自信表达的笑容,便知所有付出都有意义。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需要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变:首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其次,从“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最后,从“教学实施者”转变为“教育研究者”。我们要保持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态度。我开始养成了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记录“今天哪个活动学生参与度最高”“这个语法讲解方法是否有效”等问题,定期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这种专业自觉让我的教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也让我在“以生为本”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