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向北读后感1500字
大抵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光照亮了东北前行的路,一群有志青年抵过风霜雨雪的苦依然坚挺在东北黑土地上,是对家乡爱的深沉,是对文学文化的深厚兴趣,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和担当。他们身上有着坚韧的品质,他们是开拓者,是拥有独立灵魂的人。他们是“先生”,也是敢为人先的智者。
这是作者鲍盛华记录下的先生们,而对“先生”一词,他有着这样的理解:“先生是先行者,前路已经开拓,后人应当竭尽全力。”读完《先生向北》这本带有历史光环的传记类作品,我深深感到了人才对东北发展振兴过程中的驱动作用。人才对于加快东北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使命,作为高校的老师,一名与学生交互甚多的辅导员,通读此书过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定位和工作使命,《先生向北》指引我找到了答案。
理想信念是播种、耕耘的大前提。放弃优渥条件而投身黑土地的唐敖庆教授,没有在意环境的艰苦,实验设备的不完善,他只一心投入化学的科研和教育事业,在漫长寒冷的东北地区开出坚强的花朵;聆听《英雄赞歌》,是公木先生从跳动的音符中诉说的他的坚定,是他描绘英雄画卷的载体;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社会动荡不安,但这也并不能成为佟冬在动荡之中依然开出向上花的阻碍。我想“理想信念”一定早就播种在了他们的心里,不断地生根,发芽。开展学生工作也需要不断坚定同学们的理想信念。以言传,以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在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传递好先生们的故事,为同学们成长之路播撒下新年的种子。
实践是培育种子的催化剂。我们都知行医之难,历史上放弃学医的人也比比皆是,但孟宪民先生不同。他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已然是近60个年头,是他不断的积累,努力争取临床的实践机会,也是他坚持对肝脏的外科实践,从而著书向后世留下心血之作。他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医学领域的教育中造福着其他学者。如果把早期的孟宪民先生比作种子,那么不断地实践就是孟先生生根发芽,成长发育的催化剂。育人,亦是如此。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感召同学们,号召同学们投身实践。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志愿服务,抑或是创新创业实践,都为同学们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们在舞台上绽放“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农大光辉,为未来的学生工作添砖加瓦。育人之路,道阻且长。在今后的学生工作实践中,我将继续以实践为要,行开拓之路,育农业英才。
因材施教是老师的教育之道。书中的主要领导人物匡亚明校长,不仅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同时还有对处理不同事情,面对不同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他虚怀若谷,为聘请著名考古专家于省吾先生,哪怕三顾茅庐也要极力争取;他用人不疑,对当时年仅26岁的哲学教师亲自提拔,力排众议;他躬身指导,从教学大楼外形的规划到马路的修建,每一步都尽显目光长远;他目标明确,对于学校的基础及创新教学着重加强,同时也兼顾师资不断扩大校园高学术水平教授的数量。他做了很多事,有着别人没有的恒心和顽强兼顾远近的毅力。这些具体的实例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做学生工作的这几年,我见过迷失了前进方向的学生,也见过百折不挠,依然向前的学生。这两类学生真的天然有着巨大的差异吗?匡亚明先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不能以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决定某个人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就会每一名学生身上的熠熠光辉,切换不同的角度去引导每一位愿意的学生发掘自己的闪光点,或是学术研究上的,或是组织管理上的,或是文艺创作上的,抑或是创新创业上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成长路径,因材施教是击败个体间极大化差异的利剑。
以上的这些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用心育人,用力北上,而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老师。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播种理想信念,以实践为基,因材施教为道,努力教书育人。正如书中所言:“国之所需,先生所赴。”而我们,愿以平凡之躯,育非凡之才,让“育人种子”在这片黑土地上生生不息,一路向北,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