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高山下的花环观后感900字

admin2025-04-26 18:43:34.0观后感13

  窗外风声呼呼,在苍茫暮色中,我捧着《高山下的花环》的最后一页,泪水早已洇湿了泛黄的纸张。梁三喜那封浸染着血痕的家书,玉秀背着柴捆在山路上跋涉的身影,雷军长拍案而起的雷霆之怒,构成了一幅血色浸染的精神图谱。这部作品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革命叙事中常被粉饰的创口,让我们在痛楚中触摸到人性最本真的温度。

  一、浸透血色的精神契约

  梁三喜贴身口袋里的欠账单,是一份穿越时空的生命契约。当这个山东汉子在战场上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留给世界的不是豪言壮语,而是褶皱发黄的账单和母亲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这张薄纸重若千钧,它丈量着革命者与人民之间的精神距离:梁大娘用卖猪的钱替儿子偿还债务,玉秀在丧夫之痛中仍坚持"梁家的账不能欠",这些细节如重锤击打着每个读者的灵魂。在这份契约里,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只有浸透泥土气息的诚信,恰如沂蒙山民将最后一碗米送进部队粮袋时的沉默。
高山下的花环
  二、大地的脊梁:人民精神的永恒雕塑

  九连战士用鲜血浇灌的南疆红土地,与沂蒙山区的贫瘠梯田在时空中重叠。当靳开来为砍甘蔗解战士之渴而触雷牺牲,当"小北京"用胸膛堵住枪眼,这些场景与孟良崮战役中扛门板搭人桥的沂蒙百姓遥相呼应。作家以惊心动魄的笔触揭示:真正的铜墙铁壁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血肉之躯。正如梁大娘那句"队伍上的人也是爹生娘养的",道出了革命最朴素的真理——人民才是托举历史的真正脊梁。

  三、照妖镜下的灵魂审判

  雷军长在追悼会上摔碎军帽的炸雷,惊醒的何止是赵蒙生这样的"公子兵"?当吴爽试图用特权调离儿子时,当有人质疑烈士遗属的抚恤要求时,这些细节犹如照妖镜,映照出某些"革命者"的异化轨迹。作品毫不留情地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权力异化带来的精神溃烂。这种批判的勇气,让小说超越了简单的战争叙事,成为一面永远高悬的明镜,时刻拷问着每个执权者的良心。

  合上书页,西南边陲的木棉花与沂蒙山区的红高粱在眼前交织成血色花环。这花环不是用纸扎的祭品,而是用诚信、牺牲与良知编织的精神图腾。当某些"公仆"在酒桌上谈论GDP时,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算计着升迁捷径时,《高山下的花环》始终如黄钟大吕般回响:忘记大地母亲的哺育,背叛鲜血染红的承诺,终将被历史的洪流吞没。这或许就是冯牧所言"净化心灵"的真谛——在血色记忆的洗涤中,重拾对生命、对土地、对誓言的敬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