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穿越重重封锁,走进陕北的窑洞,记录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奋斗。近90年后的2025年,当我翻开《红星照耀中国》,那些在战火中依然坚定前行的身影,那些在贫瘠土地上播种希望的理想主义者,依然让人心潮澎湃。而今日的中国,早已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斯诺笔下的“红星精神”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斯诺在书中惊叹于红军战士用简陋武器对抗强敌的勇气,而今天的中国,正以科技创新的“新长征”续写辉煌。2025年,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华为的“鸿蒙生态”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国产大飞机C919成为国际航空市场的重要竞争者,而“中国天眼”仍在不断接收宇宙深处的信号。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在无人区开疆拓土,用智慧和汗水铸就新的长城。
《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记录了根据地农民分到土地时的喜悦。2025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深化阶段。数字农业让偏远山区的农产品通过直播电商走向全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发展中受益。正如斯诺所观察到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而今天的中国,正以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式,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
书中那位背着识字板行军的“红小鬼”,象征着革命事业的薪火相传。2025年,中国青年正以新的方式接棒奋斗。在科研一线,“90后”科学家主导的团队在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取得突破;在乡村振兴中,大学生村官用数字化手段激活乡村经济;在国际舞台,Z世代用短视频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他们或许不再需要像红军战士那样爬雪山过草地,但他们同样在各自的“战场”上诠释着“红星精神”——坚定、创新、奉献。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2025年的中国,早已不是斯诺笔下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度,但“红星精神”依然在延续——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青年一代的梦想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看到:红星照耀的不仅是中国,更是人类共同的前行之路。而这颗星的光芒,将永远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