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读后感1000字
若不沉浸于余秋雨的散文世界,你或许将错失对中国文化深邃而细腻的洞察,这些洞察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探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之路。
如果不读余秋雨散文,你就不知道中国文化长寿的原因是体量自觉,自守自安,力求统一,惯于有序,简易思维,以德为帜,中庸为轴,特殊门径。
如果不读余秋雨散文,你就不知道中国的文脉,是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减法比加法更难做,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个文化传承几千年的国家来说。所以文脉的原始材料就是文字,而文字的留存确实难之又难。正是是这些珍贵的文字,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如果不读余秋雨散文集,你就不知道黑色光亮到底是什么?黑色光亮就是指墨子。讲他阻止战争,捍卫和平,讲他主张“兼爱”,而非“仁爱”。
兼爱就是伟大的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是天下皆爱,的大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和平共处,才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而“仁爱”,是自私的爱,是一种先己后人的爱,是一种有等级的爱。先爱自己所在意的人,在爱其他,先救自己在意的人,再救其他。这样的爱就容易引发矛盾,就容易被放弃。
所以孙中山先生说过“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进一步揭示了兼爱的普世价值,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这种大爱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
不读余秋雨散文集,你就不知道那一个个用生命热爱文学的人。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唐朝时期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一个个用自己的平生之力气,为我们的文化留下了一大堆的难以言表的印记。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的不懈追求与无私奉献,我们的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不读余秋雨散文集,你就不会知道山西是以前的金融贸易中心;不会知道莫高窟的藏经洞里的经卷原来流逝的这么悲痛,才被发现没多久,就不能留居故里;不会知道宁波的天一阁藏书为《四库全书》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会知道文艺界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依然挺立潮头。
合上余秋雨的散文集,那些曾经模糊的文化图景变得清晰可触。我们终于明白,所谓文化苦旅,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跋涉,更是精神疆域的开拓。从甲骨卜辞到敦煌写经,从古到今,每一次文明的传递都是惊心动魄的接力。余秋雨用他的文字为我们点亮一盏灯笼,照亮这条布满先人足迹的文化长路,让我们在回望中看清来处,在沉思中找到归途。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样子——既是对过往的深情凝视,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