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3-02-24 15:15:38.0读后感516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1


  《苏菲的世界》是乔斯坦·贾德的代表作,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因为写出了《苏菲的世界》这部现象级的超级畅销书,作者乔斯坦·贾德也获得了超高的版税。这位作家就从版税里拿出了一大笔钱,以故事主人公苏菲的名义,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挪威环境与发展奖项,叫“苏菲奖”。旨在奖励为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的个人或组织。乔斯坦·贾德还创作有《纸牌的秘密》《西西莉亚的世界》等作品。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又是一本充满悬疑色彩,叙事结构非常特别的小说。在这本书的飘口,有这样一段话: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样展现在她眼前,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考,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一开始,《苏菲的世界》就给人留下了悬念,让人迫不及待想往下翻阅。下面,我分享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首先,在书的序言里,作者说,如果换做今天去写《苏菲的世界》,他会将更多的笔墨聚焦于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地球。作者表示,在伦理学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叫“黄金律”,也就是互惠原则,即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样待人。这个原则的运用,不仅仅可以跨越空间,跨越国界,更应该跨越时间。你希望下一代人怎么对你,你就要怎样待他们。我们享受着地球带来的优渥的自然资源,让自己生活质量得到充分提升,但我们对后代却没有同样的考虑,资源过采、气候变化、二氧化碳等等问题浮现,对地球的污染后知后觉。我们既然享受着地球带来的便利,也应该承担起拯救地球的义务。认清楚我们人类是什么、才能更好地理清楚我们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爱护、保护地球。

  在小说第一章里,苏菲说:“唯有清晰地认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到活着的滋味。”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当正面放大、变清晰的时候,反面也会随之放大而清晰。生和死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苏菲联想到,她的祖母去世之前也曾说过“现在我才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这段话也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可以的话,每个人从小就应该正确理解死亡,明白死亡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只有我们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是有期限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懂得珍惜以及欣赏生命。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和离开都应该是很美丽的。

  在第一章《伊甸园里》,艾伯特给苏菲的信里写道:“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时对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如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思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死命攀爬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地球就是这只白兔,而哲学家则是站在细毛顶端的人,那些在兔毛深处安逸的人就是对世界漠然毫无好奇心的人们。这个比喻一直贯穿在这本书里。它的意思是说,开始人们都对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感到惊奇,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我们知道得越多,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就逐渐消逝。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找回曾经拥有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才是认识我们自己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最本质的力量。《小王子》里也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苏菲的世界
  第一章的结尾,苏菲对妈妈说:你太熟悉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起因是苏菲和妈妈说,我们居然有生命你不觉得很惊奇吗?妈妈却觉得世界平平无奇。苏菲则觉得大人总是将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并且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

  我也感觉到,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确实逐渐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比如鲜花的盛开、温暖的阳光、甚至是生命,我们都不再发出任何惊叹。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和评价都基于我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有了这个习惯后,就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了。我们觉得世界的一切,都是平平无奇、理所当然的。这也是习惯和经验带来的惯性思维。事实上,我们应该学着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去热爱、探索和发现生活的美。我们还应该对这个世界进行不断的思考,对生活保有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去认可,去接受。

  在第七章《苏格拉底》里,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也就是说,正确的见解导致正确的行动,所谓”知善者必能行善“,人如果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能做出正确的事情。而善是人的理性的本来面目。

  在第十六章《文艺复兴》里,苏菲说的“每一件事情都显得悲伤而严肃。”艾伯特则回应她“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

  读到这里,我觉得很伤感。生命确实是很短暂的。但是,正因此,才更应该从此刻起,做出一些改变,哪怕只是小小的改变。我想,我们都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眼前的人,因为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上短短一程。我们还应该大胆尝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当下的生活。人生就是这样,难以圆满,但也,终将圆满。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2


  青灯黄卷。我缓缓捻起书页,思考着生命的命题,思绪随着月色渐飘渐远,化成无垠的惆怅。用哲学的眼光审视生活,直抵其核心。

  苏菲的世界》一书以跌宕起伏的侦探情节为背景,穿插着描述了世界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从德谟克利特到笛卡尔……细致入微地表述了自古以来全人类的哲学信仰,带我洞见了人类正在不断变化的世界观与自我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自然宇宙、人类生命,世间万物的各种事物不断冲击与交融,形成了当今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

  如果说人类哲学史是一条车轨,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就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得一样:“那是最昌明的时世,那是最衰微的时世;那是睿智开化的岁月,那是混沌蒙昧的岁月;那是信仰笃诚的年代,那是疑云重重的年代;那是阳光灿烂的季节,那是长夜晦暗的季节;那是欣欣向荣的春天,那是死气沉沉的冬天;我们眼前无所不有,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径直奔向天堂,我们都径直奔向另一条路。”对于之前完全迷信宗教的观念,在那个时代有所作为的哲学家身上已经荡然无存。他们开始怀疑,提出泛神论的学说,提出上帝即自然的观点,对后来柏拉图提出理想型世界的理论影响深远。介于时代背景的取向,有一部分人受到了教会的残害。他们在这个时代的缝隙中踌躇独行,他们的肉体亡于当代,而思想却盛于千秋。

  纵观全书,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试着诠释着同一个命题——生命哲学,在这一主干下有若干分支。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则用这一宗教的学说与方式解释着对生命的看法。显而易见,他们从同一起点出发,走过不同的道路,但最终都抵达同一个终点。这就是哲学的妙处。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定义某个学科,因为每一样智慧都是相通的。依我拙见,所有的学科皆是哲学的分支,而他们的所有最终都要上升到哲学层面。

  书中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之处有三。

  首先是公元前四百年的雅典神秘哲学家苏格拉底。他对于人类最高智慧的认知一改前朝主流,提出最聪明的是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的人。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的“大智若愚”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人类本身自我认知的一大提升。他还指出,每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历史。这对于当今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正面表述出历史与哲学的相互交融。

  二是柏拉图回归灵魂的渴望。他执着于关注永恒不变的事物和流动的事物。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常量,也关心人类道德与社会中永恒不变的真善美。他将世界分成两部分: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他主张用理性去观察万物,而非一味依赖感官。这避免了进入形而上学的误区,也奠定了后世以理性研究哲学的基础。

  三是犬儒学派对于生命幸福的追求。现在对于“犬儒”的定义与苏格拉底学派下犬儒学的意义所指大相径庭。记得犬儒学者戴奥基尼斯的故事,据说他住在一个木桶里,除了一袭斗篷,一支棍子与一袋面包之外,什么也没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的晒太阳时,亚历山大大帝前来探望他。亚历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诉他只要他想要任何东西,他都可以赐予他。戴奥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闪到旁边,让我可以晒到太阳。”就这样,戴奥基尼斯证明自己比亚历山大这样伟大的将军更富裕,也更加快乐。对于该学派的学者,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部环境上的,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稍纵即逝的物质,而是在精神层面上如鱼得水,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哲学是一个极大的范畴,且不能直接落实于纸笔间。关于哲学的思考完全是在意识与认知中完成的,缥缈而神秘,抓不住、吹不散。在生命命题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求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幸福。每当我回望往事,以前总在追逐诗和远方,执着于那种怡然自得的生活,但从未两者兼得。如今放下执念,细细感受生活的乐趣与闲适,才发现诗和远方就在身旁。哲学也是如此,越是死死抓住越无法触摸,唯有在赤裸面对灵魂之时,才能感受到淡淡一抹余韵。

  柏拉图说:“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不变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但在理性中掺杂感性,人类的完美就因为其自身的不完美。这种命题中思想的摩擦碰撞,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相辅相成,我想这就叫做辩证。

  都说哲学有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深以为然。但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哲学?”如果没有哲学,人类就不会有历史。哲学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体现,是人类自身对于理型世界追求的方式,也是实现人类文明螺旋式上升的指示。人类生活在自然中,必体现哲学,只是主体自身有无意识到而已。哲学是所有学科的最高级,同时也渗透在各种事物中。在哲学国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是因为其会思考。倘若人一生都沉醉在物质中追寻纸醉金迷、灯影摇红,那么其一生必是麻木而无意义的。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人类真正存在的意义不是活过走过,而是想过思考过。我们是人类,只有思考才会找到出路。且将新火试新茶,就让这团哲学之火熊熊燃烧,传承人类的思想文明;让当代的少年打破民族冲突的桎梏,探索人类未来的最高智慧,诗酒趁年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