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倾听着的教育读后感2000字

admin2022-11-14 14:40:22.0读后感644

  李雪静市名班主任工作室组织的“共读一本书”活动又开始啦!我阅读的是李政涛教授编著的《倾听着的教育》,本书力求以教育等方式去思考和实践“倾听”,包含了倾听的教育含义,教师和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等。读完此书,我收获颇丰,其中印象深刻的是《教师的现场倾听力》。

  李政涛教授在开篇以一个面向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听课实验为例,提出,同样是观看完一段录像,为何有些老师绞尽脑汁只能写出两三点,而有些老师却能一口气写出十几点?李教授提出的这种现象在我身上也是时有发生的。有时候跟着小伙伴一起观摩学习,结束后撰写学习心得,我总会惊叹于某些小伙伴能够写出一大串富有思考的文字来,而我的却似乎只有简单的记录。我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哪里呢?李政涛教授认为,区别就在于教师的现场倾听力。现场倾听力,也就是现场学习力,现场观察力。如果没有足够的现场倾听力,再多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讲座等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来说,收效都是有限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倾听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呢?

  李政涛教授认为,无论何种对象的倾听,都需要教师学会至少五种倾听方式。

  01学会转换角色

  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叶澜指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活动进行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缺乏实效和成长感的研修,往往是因为教师是以旁观者、看客的角色“置身其外”,只有以主动的现场参与者、介入者、影响者、改变者的角色“置身其内”,才可能真正在现场。没错,角色的转换,让我们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性更强,投入感更高。
倾听着的教育
  02学会问题导向

  李政涛教授认为,老师需要带着问题在学习中进行倾听。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师倾听,实际上也是将问题通过“可视化”加以凸显,这是提升教师现场倾听力的基础,它同时也诠释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真谛。

  那么,在实际倾听中,我们可以关注诸如“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如何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回应和提炼”等问题,这样的倾听,势必会提升教师的倾听成效。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教师赛课,我在观摩时也会选择不同的关注点。像2018年的观摩学习中,我主要关注的是执教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有效,学的活动是否充分;在2019年观摩学习时,我就转向关注执教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课标要求,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带着问题导向的倾听,有助于我在观摩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赛课中有一致的方向,学习也就更加深入了。

  03学会提问质疑

  与“问题导向”中“问题”不同,这里的“问题”不是进入课堂之前的问题预设,而是在课堂倾听过程中,教师现场生成的问题。

  例如,针对执教教师的教学,多问几个:“同样上这个内容,他和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带来了什么?”“还可以怎么做?”“怎样做更好?”……

  若以“倾听”为视角,聚焦执教教师的倾听状态,则可以生成如下问题:“他如何倾听与回应学生?”“他怎样引发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还可以怎么倾听与回应学生?”“他采用了什么策略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04学会捕捉提炼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捕捉不同的视角(尤其是与自己不同的视角),提炼同行的语言方式——如何言说表达,才能吸引、打动和说服他人?就视角而言,之所以对于同一堂课、同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在于个人的观察、倾听和思考的视角不同,因此,同一堂课,有人看到了教师,有人看到了学生,有人则看到了师生互动……只有对更多的视角有理解、体察、领悟和运用,这个人的眼界和心胸才会博大,才不会变得局促和狭隘,他的思维的开阔度才会不断提升。

  05学会反思重建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非常赞成叶澜教授的说法。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值得一提的便是积极撰写反思,从简单的教后反思,到详细的课堂回顾式的反思,再到基于某个问题导向的反思,随着反思的不断深入,我的探索、研究也就更加深入了。

  “反思”的本意,是返回自我,是对自我的倾听。各种“外在的听”,都需要转回自我,变成“内在的听”。把对他人的倾听过程,转化为倾听自我的过程,实现倾听他人和倾听自我的融通,其实质是把听出来的变成观照自我、倾听自我的镜子,既照出自己的劣势和缺失,也照出自己的优势和独特。这样的反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不是一度反思,而是二度反思,甚至多度反思。在学习之后,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多度反思:一度反思,将自己原先的听与听了执教者说课之后的听进行对比反思,哪些自己听出来了,听懂了执教者,哪些是现场没有听懂,听了他人的说课反思之后才听懂的;二度反思,听了各位同行的提问点评之后,再度回到原先自我的视角、观点和语言,进一步反思——哪些视角、观点是我原先没有的,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同样一种视角和观点,他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更好?好在哪里?我该如何改进重建自身的表达方式?

  李政涛教授认为,最有效的反思,离不开细致的比较揣摩。他分享了自己锤炼评课能力的经历,那就是每次陪同叶澜老师去听课、评课,都会努力将叶澜老师的评课话语记下来,当天晚上回家后,在做一番细致的揣摩对比:同样评一节课,她是从哪个角度评的?我又是什么角度?她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评?道理何在?它带来了什么只有这个角度才能带来的观点、策略和方法?同样一个角度,她是怎么评的?她抓了什么问题,我又抓了什么问题?与她的问题相比,我的问题可能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而不是关键的要害性问题,如何才能学会抓住制约本课的关键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她是如何表达意见、建议或批评的?我又是如何表达的?如何像她那样表达得清晰、准确、生动,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和转化力?如此一次次比较揣摩并进行及时的重建转化之后,李政涛教授对课堂的透析、阅读和评价能力得以逐渐有所改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