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宋朝绝对很有趣读后感2500字

admin2023-01-30 15:29:54.0读后感532

  本书以宋朝正史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穿插些许脍炙人口的奇人异事以及民间传说,以通俗诙谐的笔法,讲述了宋朝300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这里既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质疑,更有对历史兴亡沧桑的深思。

  宋朝到底是怎样一个朝代呢?宋朝的文化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宋朝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杨门虎将的传说与历史是否一致?岳飞为什么会惨死风波亭?为什么说宋太祖赵匡胤死得很有争议?为什么继承太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而不是他的儿子赵德昭或是赵德芳?为什么赵构立国以后不励精图治,挥师北伐,救回自己的父兄亲族而是偏安一偶,一味求和?为什么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都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宋朝廷还是积蛋积贫,以致被迫放弃广大的中原地区而迁至江南,并最终被蒙古铁骑所灭呢?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作者都根据史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这些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完善了我脑海中的历史图谱。肤浅以前来讲,至少以后跟朋友聊天时,又多了不少的聊资。

  阅读心得

  把握全局的眼光

  不论是对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还是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我们对于他们的评价都不能断章取义地只看单独的人物或事件,而应该充分考虑宏观环境和历史背景。将问题放到宏观环境中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实事情是由宏观环境以及历史发展趋势导致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而不是一两个好人或坏人就可以决定的。用局部眼光看,或许我们会认为是某个好人或坏人做了什么事情,其实他们只是大环境或历史发展趋势的代言人而已。

  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员大将,曾跟随后周太祖皇帝郭威和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恭帝登基即位。于是赵匡胤趁着恭帝年少,政局不稳,发动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建立赵宋王朝。在政局稳定之后,宰相赵普向赵匡胤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兵权”十二字的治军方针。在赵普的大力建议下,赵匡胤最终用杯酒释兵权的形式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的兵权。这些老将跟随赵匡胤多年,是陈桥兵变的主要参与者。
宋朝绝对很有趣
  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看看当时的背景就知道了。宋朝建立之前,正是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武将干掉皇帝,并取而代之简直是家常便饭,当时的梁、唐、晋、汉、周等朝廷几乎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后周的周太祖郭威就是通过黄袍加身而夺取了后汉的政权,再加上赵匡胤的江山也是这样得来的。因此,宋太祖会下属武将有所顾虑也是在所难免的。

  整体上来看,赵匡胤算是比较宽仁。只是解除了武将的兵权,让他们到外地做闲官,置地买房安享晚年,而没有杀害他们。赵匡胤收回武将的兵权之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指挥;并且将各地武将和行政长官也又朝廷委派。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虽然有效防止了地方军队政变,却也带来了不小的副作用。长此以往,产生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能力,以至于后来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连连败北。这些问题宋太宗完全没有考虑到的。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或许这就是历史在螺旋中曲折前进的发展规律导致的必然结果,偶然性只是这些事情是由张三来完成,还是由李四来处理。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对我们的生活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指导意义。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

  无论面对什么问题,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都要尽量用全局眼光和全局思维,而不要把眼光限制在某个局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了,局部和全局都是相对的,某个全局也可能是更大全局的一个局部而已。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坚持日拱一卒,在不知不觉中扩大我们的视野。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看了好几本与宋朝有关的书籍了。《苏东坡传》《王安石传》《汴京之围》《话说金朝》。正是基于以前读过的一些书,阅读此书时,才发现书中不少故事以前在别的地方见过。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做出不同的解读,有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关于宋朝通过海上之盟联金灭辽的论述,郭建龙在《汴京之围》中重点强调了宋朝君臣朝三暮四,多次不信守承诺。郭建龙认为大宋君臣出尔反尔,再加上宋军战斗力羸弱,成为了金国违背盟约南下攻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宋朝绝对很有趣》的作者李飞在谈到金国南下攻宋时,则把金宋开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归结为金国背信弃义。

  对于南唐后主李煜,不同的史书也曾给出不同的观点。本书倾向于认为李煜是错生于帝王家、寄情于诗书的诗词大家,而不是治国之才。而叶知秋所著《宋史其实很有趣》则认为李煜其实是具有治国的才能和抱负,也列举了李煜采取的许多治国强军的措施,甚至宋军下江南进攻南唐时,李煜也进行了部署和激烈的抵抗。李煜早期纵情诗书、与世无争是为了赢得父王的青睐,后来寄情诗书主要是为了活命。大宇茶馆所说的《话说宋朝》对李煜的评价又是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其玩物丧志,简直一无是处。

  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有一段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论述,具体内容为:惟宋不然,以区区一殿前都检点,自始未尝有赫赫之功也,亦非敢蓄异志觊非常也。陈桥之变,醉卧未起,黄袍已加,夺国于孤儿寡妇手中,日未旰而事已毕。故其初誓诸将也,曰:“汝等贪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汝等能禀乎?”盖深惮之之词也。由此观之,前此之有天下者,其得之皆以自力,惟宋之得之以他力。而《帝国的崩裂:细说五代十国史》《宋朝绝对很有趣》《宋史其实很有趣》《话说宋朝》等书对赵匡胤的战斗能力和赫赫战功均持高度认可的态度。

  钱穆写《国史大纲》、郭沫若写《中国史稿》,讲的就是一个中国。中国的历史只发生过一遍,为什么两个人讲出来完全不一样?钱穆他就说,我们中国古人太伟大了,你看从孔子时代,就是平民学术的兴起,整个宋代就是个平民的社会;郭沫若说,你看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压迫人民,封建社会更加压迫人民,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人民被压迫得更厉害了。

  历史事实只有一个,也只发生过一次,可是对于同样的事件或人物,不同的人却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观点。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不同的观点都有各自的依据和道理,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来看待事情而已。对于如今所经历的每一件事,也是一样的。所以凡事不能无脑地人云亦云,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而应该进行独立地思考和判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