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满江红观后感1600字

admin2023-01-30 14:43:28.0观后感366

  这部电影可谓群星云集,豪门盛宴,豪华到了奢侈。导演为大名鼎鼎的国师,国之艳刃,艺之丽器。

  但是,我认为,站在《满江红》c位的不是演艺明星,而是教授编剧。站c位,不仅仅因为编剧姓陈,而是因为编剧为电影夯实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满江红》是非现实主义,并带有寓言性质的电影。整个故事全发生在一座阴沉而黑暗的狭道深宅,其实想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宛若迷宫、扑朔迷离的大社会缩影。那里的人们神色紧张,步履匆忙,彻夜无眠,因为接到了“上级”缉拿凶手的命令。有人为了活命,有人为了杀人,有人为了名誉,有人为了利益,于是,暗流涌动,杀机起伏,上演了一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传奇大戏,戏中充满了“莫须有的”计中计、局中局、戏中戏的精彩桥段。寓言常常用虚拟的故事及其环境来说明某种道理,极具有讽刺性和劝诫性。因此,观众不必拿着“现实主义”的放大镜,探究小孩在半夜玩耍,女人在深夜洗衣服的真实性,也没有必要探究宋军官兵集体朗读中学课文“满江红”真实性。倒是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一想,自己究竟是剧中的哪个人物。
满江红
  我不是十分地关注《满江红》“喜剧+悬疑”杂糅之说,我倒是关注电影的“戏剧”特征。戏剧是一个大概念,肯定涵盖喜剧、悬疑等戏剧元素。电影比戏剧年轻,充分吸收了戏剧营养,特别吸收了戏剧性冲突与戏剧性情境。其中,古典戏剧理论“三一律”成为许多编剧的金科玉律。“三一律”要求剧作必须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保持高度的一致,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讲述复杂的事件与情感。编剧陈宇不愧为中戏的戏剧学博士,对“三一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从《满江红》中体会到陈编“更快、更密,更硬”的编剧技巧,节奏更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事件更密集,疑云密布迷案重重。叙事更硬,要盘空硬语,不要拖泥带水,要硬声硬气,不要软语呢喃。

  《满江红》的服装和场景单调到了吝啬,因为这些都是硬核叙事的辅件;戏剧矛盾和戏剧张力却丰富到了奢侈,因为这些才是硬核叙事的主件。

  电影从头到尾,所有演员基本上“老虎下山一张皮”,所有的事件都在一、两个场景中完成。要在如此简单的场景中讲述两个半小时故事,没有扎实的戏剧“三一律”功底绝对不可能完成。

  传统戏剧的规律保障了电影《满江红》在时空上高度简练、紧凑和集中,从根本上保证了《满江红》构思巧妙,全程紧张,有笑点无尿点的艺术效果。不得不说,连帙累牍的反转是电影《满江红》的一大特色。反转本质上是叙事手法,目的在于强有力地推进故事,形成计中计、局中局、戏中戏,谜中谜环环相扣故事结构,具有南辕北辙、韵味悠长、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观众在故事反转中时而迷离,时而惊奇,从而具有了与观众互动的鲜明特征。

  总之,编剧的理论是扎实的,编剧的体验是丰富的,故事是精彩的,编剧是了不起的。电影《满江红》可以列为有志于编剧的青年朋友的教科书。

  众所周知,张艺谋的电影但凡沾红,势必走红。《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在国际国内获奖无数,倍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喜欢的电影。张艺谋青睐于红,红色不仅是他的主色调,而且是他的命运。在中国,红颜色象征着吉祥、喜庆和成功,所谓“开门红”、“走红”、“飘红”就是这个意思。这次《满江红》票房破21亿,张导演、陈教授,票房飘红啦!

  要说编剧的缺点,正是编剧优点的延长。固然反转的艺术魅力不可低估,但是反转多了就会过犹不及。反转一遍是计,两遍是计中计,三遍是将计就计,常言说,事不过三,再多就泛滥。讲一个故事,口袋有一根笔的是小学生,两根的是中学生,三根的是大学生,四根的是修笔的。

  虽然,《满江红》杂糅了喜剧悬疑,强贴了家国情怀,但是,仍不失为一部风格鲜明、类型突出、票房飘红的电影。我为什么说电影强贴了家国情怀,硬套主旋律呢?本来是一个紧凑的故事,结尾硬要画蛇添足,不仅破坏了故事完整性,形成了“两张皮”。特别全体将士在“假秦桧”的领诵下,高声朗诵岳飞的词“满江红”,确实有些离谱,与《狙击手》高唱“雄赳赳气昂昂”有异曲同工之处。艺术贵在含蓄,含蓄者,意不浅露,话不穷尽。艺术家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将留白交给观众。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