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读书笔记1500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为一本有一定特色的心理学启蒙书籍,其运用如同童话般较为轻快的笔触,对深沉的心理困境展开剖析,它是能帮助人们看清自身内心的“镜子”,是给予教育者诸多启发的“启示录”,接下来会分别从核心概念、教育价值以及教学实践这三个不同方面,来分享我阅读该书后的思考内容。
一、什么是“蛤蟆的困境”与“苍鹭的解药”?
“蛤蟆的困境”:指的是一种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的情绪困境,也许是因为他人的某一句评价,就会引发自我怀疑,也许是习惯了讨好他人,却压抑了自身真实的感受,又或许是长期处于“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之中,如同书中一开始的蛤蟆先生,表面呈现出“提不起劲”的慵懒状态,实际上是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这是童年时期形成的行为模式,在成年之后不断重复出现。
“苍鹭的解药”:其内涵是潜藏于心理咨询对话之中的“自我觉醒”,苍鹭并未直接给予蛤蟆现成的“答案”,而是借助提问的方式引导它实现自我觉醒,在这本书里,有两个核心概念颇为关键,其一为“儿童自我状态”,它能使我们察觉到当下的情绪,说不定源自童年时期未得到契合的需求。其二是“人生坐标”,它揭示出我们看待自身与世界的方式,其实早已在潜意识里固定成型,这剂“解药”的核心要点在于,帮助人们从“被动承受情绪”的状态,转变为“主动掌控自我”的状态。

二、教育启示:教师既是自我疗愈者,也是学生的引路人
这本书所传达的核心信念,即“每个人都可成为自己的咨询师”,对于教师来说有格外关键的意义,只有当教师首先学会察觉自身、理解情绪之后,才可更加从容地应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灵困境。
1.先看见情绪,再评判行为
学生出现如课堂上保持沉默、违背规则表现出叛逆等“异常”行为,其背后大多时候隐藏着未被发现的心理需求,这如同蛤蟆产生抑郁是源于深层的症结所在,倘若教育者仅仅关注“学生没有做好”这一表面现象,却忽视了“他们为什么没有做好”的内在原因,那么只会让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2.倾听比说教更有力量
苍鹭所呈现出的“提问式陪伴”方式,为教师构建起了极为优质的沟通范例,当面对学生存在的困惑之时,相较于直接告知“你应该怎样去做”,更多地去询问“你此刻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会更为恰当,积极接纳学生所呈现出的真实感受,使得他们可清晰地知晓“自己是被关注到的”,而这样一份理解本身便有着一种疗愈的力量。
3.警惕教育中的“负面传递”
学生所产生的焦虑以及自我否定情绪,在不少情况下是源自外界的比较和否定,像是“你看看别人”这类评价,以及“要达到标准”这种要求,身为教育者,更应该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使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每一个学生,防止压力与否定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
三、教学反思:理解与应对高中学生“抵触行为”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自我意识正处于一个极为强烈的成长时期,当面对“上台展示”以及“课堂回答”这类要求时,部分学生所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大多时候被简单地归结为“叛逆”或者“偷懒”,然而在阅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有所感悟,那些“不配合”行为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他们未曾说出口的顾虑,比如说可能是害怕回答错误而遭到嘲笑,又或者是深陷于“我做不好”的自我怀疑之中。这也促使我对教学方式进行重新思考:与其一味地执着于“纠正行为”,倒不如先停下前行的脚步,去接纳学生的情绪,像一句“是不是有点紧张?”或者“需要再准备一会儿吗?”,或许相较于“快上台”以及“别磨蹭”,更可让学生放松下来,真正怀着愿意的心态向前迈进。
想要郑重地将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位教师:学生们那些看似“不配合”的小情绪当中,实际上都隐藏着“渴望被看见”的小小期待,教育所蕴含的温柔之处,或许就隐匿在那句轻声的“怎么了”里面——相较于催促的“快完成”,它有更为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