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的封面是汪曾祺先生自己的画,一高一低,一片玫红,一片浅青,自由伸展的墨枝,旁边配着一句:“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只一眼,心情便闲适起来。书中的插图、书签,也都像这样,处处是诗意的停留。
有意思的是,整本书都没有介绍作者。我想,这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不张扬,不刻意,恬淡如门外之花。“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汪曾祺这句话,让我看见了他眼中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万物皆有生命,而他,不过是一个安静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著有《受戒》《大淖记事》《草木春秋》等。而《人间草木》这本书,在网络平台的介绍中是这样写的:“他墨写出了草木山川、花鸟虫鱼的人味,写出了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温润的乡土味……那水洗般的文字有种洗涤红尘世俗的力量,赋予了作品纯真的生命力。”

我深以为然。在汪先生的小品文里,你能读到一个对生活始终怀有热望的人。他写植物,尤其是瓜果蔬菜,写得格外“丰满”——我特意用“丰满”这个词,是因为他走南闯北,见识广博。从北方豆腐脑到南方豆腐脑,用料、做法、味道的细微差别,他都能写得准确又生动。即便我们不曾去过那些地方,读他的文字,也仿佛跟着他去了昆明吃菌子,去新疆看葡萄发芽,去大雪山品尝各种马铃薯。
他的文章,写的都是日常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洋溢着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气息。我最喜欢“四方游记”这一辑,跟着他的脚步,我重游了一些地方,也神游了许多未曾到过的名胜。作为一位文化人,汪先生每到一处,最关注的就是当地的文化。他的旅行,是文化之旅,也是心灵之旅。他不随波逐流,对历史人物、文化现象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爱憎分明,却不失温和。
在回忆西南联大的篇章中,他写到了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等老师。他并不刻意美化,也写老师抽烟这样的生活细节,但每一笔都真实、鲜活。他说,在联大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开放”。即便身处战时,精神依然可以茁壮生长——真实的生命,无论在何种境遇中,都能绽放绚烂色彩。
最后一辑《从容而安》,我也很喜欢。这两个词,像是汪老一生的注脚。从容、安详,无论顺境逆境,放下即轻松,舍弃即从容。他那一代文人,曾经历最艰难的十年,却不争不辩,顺其自然。熬过风雨,留下的仍是那份随遇而安、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
合上书页,心中回荡着一句话:人生几何,浮生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