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宽处读后感1500字
读完《行在宽处》这本书,“宽处”二字久久萦绕在我心头。作为一名每天在三尺收费岗亭里工作的高速收费员,初看这个书名,心中不免有些许自嘲:我们的工作空间如此“狭窄”,流程如此固定,何来“宽处”可言?但细细品味书中的智慧,我才恍然发现,“行在宽处”并非指物理空间的广阔,而是一种内心的格局、处世的智慧与职业的境界。它恰恰为我们这种看似重复、单调的工作,指明了一条通往职业幸福和价值感的康庄大道。
于“窄”处求“宽”,转变工作心态
我的工作,是在一个不足三平方米的岗亭里,重复着“微笑、问候、收费、递票、送行”的流程。每天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说着千百遍的“您好,请出示通行卡”“再见,祝您一路平安”。在别人看来,这无疑是“行在窄处”的极致体现。
然而,《行在宽处》告诉我,“心宽,路才宽”。物理空间的限制,并不能束缚心灵的疆域。我开始尝试转变心态:
将重复化为修炼。我不再把微笑服务看作死板的规定,而是将其视为个人修养的磨砺。每一次真诚的微笑,每一句温暖的问候,都是向外界传递善意的机会。当我用平和、喜悦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位司乘时,枯燥的流程便成了修心的过程。
将岗位视为窗口。我的岗亭,不仅是收费的站点,更是高速公路的“第一客厅”。对于远道而来的司机,我的一句“一路辛苦了”,可能就是他漫长旅途中感受到的第一份关怀;对于不熟悉路况的司机,我清晰、耐心地指引,可能就是帮他避免迷途的及时雨。这样一想,我的岗位瞬间变得重要而宽阔起来。
于“堵”处寻“通”,提升沟通智慧
高速公路最怕“堵”,我们的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堵心”的时刻。比如,司机因堵车而情绪焦躁,对收费政策不理解而产生抱怨,甚至因各种原因恶语相加。以前,我可能会感到委屈或与之争执,结果往往是双方都“堵”在了情绪里。
这本书启发我,真正的“宽处”,体现在处理复杂情况时的包容与智慧。我学会了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遇到不耐烦的司机时,我不再急于辩解规定,而是先理解他的情绪:“先生,堵了这么久确实很辛苦,我尽快为您办理。”一句共情的话,往往能像清泉一样,浇灭对方心头的火苗。把道理讲“软”,把服务做“暖”。解释政策时,我尽量避免生硬的官方口吻,而是用通俗易懂、站在对方角度的话语来说明。有时一个善意的提醒,比如“雨天路滑,请您注意控制车速”,就能让严肃的交易过程充满人性的温度。沟通的“路”通了,工作的“路”自然也顺了。
于“静”处观“动”,感悟职业价值
在岗亭里,我们是相对“静止”的,但窗外是奔腾不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流动”。每天,我看着南来北往的车辆——有满载货物支援建设的大货车,有载着归家游子的小轿车,有奔赴紧急任务的救护车、消防车。
《行在宽处》让我意识到,我的工作,正是这宏大流动图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我保障的不仅仅是通行费的收取,更是这条经济大动脉的顺畅与安全。我每一次快速、准确的收费,都在为提升物流效率贡献一份力量;我每一次贴心、安全的提醒,都在为千万个家庭的团圆保驾护航。从这个宏观视角看,我的工作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这份职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便油然而生,内心世界也变得无比辽阔。
《行在宽处》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我明白,人生的宽度从不取决于你身处何地,而取决于你心在何方。作为一名高速收费员,我虽身处方寸岗亭,却可以通过修炼宽广的心境、运用通达的智慧、胸怀服务的使命,让自己的职业之路乃至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从此,我的微笑将更真诚,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宽广;我的问候将更温暖,因为那是对每一位旅途中人的祝福。在这平凡的岗位上,我愿做一名“行在宽处”的公路人,让温暖与顺畅,通过我这小小的窗口,流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