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于漪读后感2000字
初入教育行业,我怀揣着憧憬与忐忑,担任初中物理教师兼班主任。站在三尺讲台前,望着学生们澄澈又充满好奇的眼睛,既期待用物理世界的奇妙点亮他们的求知欲,又担心自己经验不足,无法承载起这份育人的重任。就在这时,孙向彤主编的《大先生于漪》如一盏明灯,为我在教育迷雾中指明了方向,让我在字里行间读懂了教育的真谛与使命。
于漪先生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这句话如重锤般敲在我心上,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教师”二字的分量。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不仅是公式与实验的堆砌,更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沃土。记得第一次讲“牛顿运动定律”时,我原本只计划讲解公式应用,可读到于漪先生的话后,我重新设计了课堂——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讲到牛顿的探索历程,再让学生分组用小车和斜面模拟实验,感受“质疑—验证—总结”的科学思维。有个平时调皮的学生课后对我说:“老师,原来科学家也会犯错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传授知识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埋下“敢于探索、勇于求真”的种子。这些孩子未来或许不会都成为物理学家,但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终将成为他们面对人生的力量——这便是于漪先生所说的“挑着国家的未来”。
于漪先生“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更像一把标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胸中有书”并非死记硬背教材,而是要吃透知识的内核。备“浮力”一课时,我起初只关注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推导,可反复品读于漪先生“把教材读厚再读薄”的经验后,我开始挖掘背后的逻辑:为什么古代造船术蕴含浮力智慧?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无法用天平称重却能用浮力测质量?这些思考让课堂有了温度——当我展示宋代古船的图片,讲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故事时,学生们眼中的光芒远超单纯记公式时的专注。而“目中有人”的智慧,则在我面对“特殊学生”时给了我启示。班里的小宇物理基础薄弱,每次实验课都躲在角落。我想起于漪先生“把每个学生当作独特的生命体”的告诫,不再强求他跟上全班进度,而是单独给他准备了“阶梯式任务”:先观察木块在水中的浮沉,再尝试用不同重量的物体改变浮沉状态,最后记录现象。三周后,他在课堂上第一次举手:“老师,我发现重物放在木块上,木块浸在水里的部分会变多。”这句稚嫩的总结,比任何标准答案都让我欣慰。原来教育不是裁剪树木整齐划一,而是让每棵草都有生长的空间。
作为班主任,于漪先生“用爱浇灌心灵”的故事,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全新理解。她曾为生病的学生熬粥,为自卑的学生写下鼓励的便签,这些细节让我明白:教育的底色是温暖。刚开学时,班里总有人因为小事争吵,我试图用班规约束,却收效甚微。后来效仿于漪先生“走进学生的生活”,我利用午休时间和他们聊喜欢的游戏、烦恼的琐事,发现矛盾多源于“不被理解”。于是我组织了“优点轰炸”活动:每个学生写下同桌的三个优点,再由全班补充。当平时沉默的女生听到“你帮我捡笔时特别温柔”,当调皮的男生被夸“运动会时拼命为班级加油”,他们脸上的羞涩与感动,比任何批评都有力量。现在的班级日志里,多了“今天小航帮我修好了实验装置”“小雨借我笔记时还画了重点”这样的记录——这正是于漪先生说的“让班级成为有温度的共同体”。
于漪先生“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谦逊,更让我懂得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上个月参加教研活动,一位资深教师用“电流类比水流”的方法讲解电路,生动又形象。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生硬地讲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会后我立刻找来流体力学的科普视频,结合生活中“水压越大水流越急”的现象,重新设计了教案。当我用矿泉水瓶扎孔演示“水位差与水流速度”的关系时,学生们瞬间明白了电压与电流的关联。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一桶水”永远不够,要做“奔流不息的河”。现在我坚持每周读一本跨学科书籍,从《科学史》到《青少年心理学》,甚至跟着学生学玩他们喜欢的编程——因为于漪先生说过:“和学生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合上《大先生于漪》,封面上“教育是让生命开花的事业”一行字熠熠生辉。入职半年的我,依然会在备课到深夜时感到疲惫,会在处理班级事务时陷入迷茫,但每当想起于漪先生“带着热爱与敬畏行走在教育路上”的叮嘱,便有了重新出发的勇气。未来的日子里,我愿以先生为镜,在物理课堂上播撒科学的种子,在班级管理中传递温暖的力量,在终身学习中锤炼教育的本领。因为我深知,教育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守望——守望着学生们像种子一样破土而出,守望着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而我,将在这场守望中,慢慢成为自己心中“大先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