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后感1500字
当第一次读到《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瞬间涌起诸多疑问:关心还需要学吗?这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吗?就像母亲天生就会悉心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直到我深入研读这本书,才恍然发觉,自己以往所理解的关心,仅仅是作为一种美德的关心,而非作者内尔·诺丁斯在书中着重强调的——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
此时,一个孩子的故事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这个孩子,是我四年级接手这个班级时认识的。在学校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踏实勤奋的学生。如果没有那次心理测试,我恐怕永远都不会知道她内心隐藏着抑郁症的阴影。当测试结果摆在眼前时,我便开始时刻关注她,用我自认为对她有用的方式去关心她。了解到她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后来又去世了,一直和弟弟跟着生病的奶奶生活后,我对这个小女孩充满了同情,觉得她太可怜了。于是,我便暗暗下定决心:要呵护她,给予她像妈妈一样的温暖。每周都会和她聊天,有什么好吃的总想着她,在她过生日的时候,我会给她买喜欢的东西,放寒假的时候,我还特意去她家里看她,带他们去吃饭买新衣服。然而第二学期开学后,我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她穿着我给她买的衣服上学时,但是,开学已经一周多了,我却从未见过她穿那套我买的衣服。我终于忍不住询问她:“为什么不穿我给你买的衣服呢?”她轻声说:“舍不得。”我心疼地说:“买来就是穿的呀,希望你明天能穿上,以后老师再给你买。”第二天,她如我所愿穿上了那套衣服,但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她穿过。
如今,我读到了内尔·诺丁斯的书,才如梦初醒,意识到我自以为是在关心她,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关心,我把怜悯和关心混为一谈。这就是书中谈到的“作为一种美德的关心”:它着重强调个体自身所拥有的关心他人的意愿和倾向,是一种深深内化于个人品格之中的特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一个人很有爱心、善良,乐于关心他人,这其实就是把关心当作这个人所拥有的美德来看待。内尔·诺丁斯在书中明确指出: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是关心的基本标志。其核心在于双向互动与被关心者的真实接纳,而非单方面的付出或自我感动式的施予。若被关心者未真正接纳关心,或付出者忽视其真实需求,关心便沦为形式,甚至可能造成伤害。反思我之前的行为,我出于善意和她聊天,为学生购买新衣等,自认为是在关心她,但这一行为更多的是我自身情感的投射,是单向的,缺乏双向互动,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内尔·诺丁斯认为,真正的关心需以“共情”为基础,即付出者需站在被关心者的立场,理解其情感与需求。在这个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关心源于对其家庭背景的怜悯,但这种同情可能隐含一种“拯救者”心态,将学生置于弱势地位,而非平等的关系中。学生虽接受衣物,但“只穿了一次”的行为表明,她并未将我的付出视为真正的关心,反而可能因感受到被施舍的尴尬而回避。现在看来,我所谓的关心恰恰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伤害这并不是内尔·诺丁斯提到关心。书中提到: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我应该先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如她可能更需要心理支持而非物质帮助),而非直接以“同情”为出发点采取行动;尊重她的选择(如是否穿新衣),避免将个人价值观强加于人。她“舍不得穿”的回应,实则是对自身需求的表达,我需认可这种主体性。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关心不是一种简单的、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一种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回应的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和接触。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而应该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关心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力量,让学生在温暖和关爱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