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梁读后感700字
《中国脊梁》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历史英雄人物,他们是卫青、霍去病,是王安石、岳飞,是于谦、文天祥……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但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我从这些故事里读出的更深层的逻辑。我发现,这些迥然不同的人物,其实都在完成同一件伟大的事:那就是面对时代的重重壁垒,他们选择“破壁而出”;并在破碎的废墟上,为后世“立”起精神的坐标。
首先,是“破”。破的是困住家国前途的铜墙铁壁。他们面对的,是具体而凶险的困局。当匈奴的铁骑成为整个民族的噩梦,卫青与霍去病挺身而出。霍去病率轻骑深入大漠,数次决战,最终“封狼居胥”,破除了北方百年边患,砸碎了压在整个王朝心头的巨石。当北宋王朝积贫积弱,机构臃肿,王安石看到了制度的高墙。他力排众议,推行新法,破的是僵化的旧制与既得利益的藩篱,纵然身后毁誉参半,但他变革的勇气本身,已是一种突破。当南宋山河破碎,君王怯懦,岳飞的对手,既是金兵,更是朝中“求和”的沉沉暮气。他力主北伐,一路收复失地,破的是“必亡”的论调与屈辱的困局。
他们不是温文尔雅的绅士,他们是自己时代的“破壁人”,用胆识、智慧甚至生命,去冲击那些看似不可撼动的障碍。然而,真正的伟大,不止于“破”,更在于“立”。
他们在物理上破除困局的同时,更在精神层面树立了让后世永世景仰的丰碑。霍去病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他立的,是超越个人享乐、将家国命运置于首位的担当精神。王安石践行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信念。他立的,是一种不迷信权威、敢于向痼疾开刀的革新精神。
他们用“破”来挽救一时之危局,却用“立”来塑造万世之灵魂。具体的战功与政绩或许会随时间淡去,但他们留下的精神剪影,却以一种鲜红的、不朽的姿态,烙印在民族蓝色的历史天幕上,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