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000字左右

admin2025-08-16 21:31:57.0读后感12

  “这并不是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坚定的,本质的活动。”——题记1936年,斯诺成为首个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西方记者。在为期4个月的实地考察中,他深入红军部队、农村根据地和边区学校,以客观中立的笔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面貌:从毛泽东的成长经历、红军的战略智慧,到普通士兵的信仰与生活,再到根据地的土地改革、文化教育等社会实践。书中首次向世界展现了被污名化的“红色中国”——一群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革命者,如何在饥荒、围剿与封锁中,用理想主义与实践精神探索民族救亡之路。

  手指轻轻抚弄着泛黄的纸张,它像一本充满故事的书,吸引着我向它走去,我不禁走进去,翻开了这本革命历史的缩影。千帆过尽的万里征程,一幕幕浮现。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褪去光环的革命者形象,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名字,他们有了温度。毛泽东会披着打补丁的棉袄,用辣椒夹馒头当“战略物资”,甚至调侃自己“当教员比当领袖更擅长”;周恩来会熬夜工作,用浓茶提神;彭德怀把降落伞绸布分给战士做背心;红军战士行军时脚底磨出血泡,却用马尾挑破继续赶路……这些细节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感受到他们与普通人无异的艰辛与坚韧。一位军校教员曾经说过“凡事一具体就深刻。”原来,历史的书写者并非天生“伟人”,而是一群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理想的平凡人。
红星照耀中国
  触摸信仰的温度,红军,不是冰冷的战斗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集体。炊事员冻掉脚趾仍背着铁锅翻雪山,15岁的“红小鬼”说“我们革命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子孙后代”,他们饿着肚子也能高唱《国际歌》,士兵委员会对官兵平等的制度探索,列宁室里开展的“扫盲”运动,农民自愿为红军送粮带路,陕北孩子把红军叫作“我们的军队”,农民谈到苏维埃时用的是“我们的政府”,这里彻底消灭了鸦片,贪官污吏从来没有听说过,奴役和乞丐已经绝迹,尊重和保护婚姻自由……这些故事让我明白,革命的成功不靠枪炮,而是源于土地改革让农民有了盼头,官兵平等让士兵有了尊严,扫盲运动让百姓看到了希望。最朴素的信仰,往往诞生于最真实的生活需求。今天,我们的“中国梦”不也是根植在每一位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

  “创新”,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斯诺给我们展现了80多年前的创新“切片”。红军用竹签蘸醋在草纸上印刷《红星报》,用子弹壳做钢笔,用汽油桶造土炮的智慧,与当代人面对困境时的创造力何其相似。历史或许会改变形式,但那份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始终在代代相传。

  时至今日,当我重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仍能感受到那颗红星发出的热量。这种热量,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期,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一个民族的伟大,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精神的高度。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的指引,它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当我合上这本书时,那颗星依然在我心中闪耀。它提醒着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物质的积累,更需要精神的觉醒。这种觉醒,来自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来自于对信念的坚定守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