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读书心得2000字

admin2025-08-15 14:18:06.0读书心得9

  一、我的班主任困局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面对的是一群让传统教育模式屡屡碰壁的学生:课堂上,低头沉默的身影多过抬头回应的目光,作业本上的潦草字迹夹杂着大片空白,几个“刺头”学生总用漫不经心的态度消解课堂秩序,还有不少学生把“学不会”挂在嘴边,眼神里满是对学习的倦怠。应试压力下,我曾试图用严格的要求“规范”他们,却发现越用力约束,师生间的隔阂越深。暑假翻开孙亦华老师的《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那些关于尊重与唤醒的教育智慧,像一束光照进了我迷茫的教育实践。

  二、把问题转化为教育资源

  孙老师说:“每个学生的‘问题’里,都藏着成长的突破口。”这让我想起班上的小明,他曾是课堂上的“睡神”,要么趴在桌上纹丝不动,要么偷偷在桌子底下玩手机,被提问时总是敷衍地说“不会”。最初我没有简单批评,而是借一次他在作文本上涂鸦科幻场景的机会,找他聊天:“你画得很有画面感,平时是不是很喜欢设计故事冲突?”他愣了愣,第一次在我面前打开话匣子,说自己觉得课本里的故事“不够带劲”。

  得知他喜欢悬疑剧情,我试着给他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用“悬疑推理”的思路分析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把林冲的遭遇梳理成“案件线索”。一周后,他真的交来了一份《林冲复仇案件分析报告》,从草料场被烧的“现场证据”到陆虞候的“作案动机”,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在班会上展示了他的作品,当他听到同学的惊叹声时,嘴角扬起了久违的笑容。那之后,小明上课不再趴着睡觉,偶尔还会主动分析课文里的“情节伏笔”,期末语文成绩从40多分提升到60多分。这让我真切体会到,所谓的“问题行为”不过是学生独特思维的错位表达,把问题转化为教育资源,才能让成长真正发生。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
  三、用不同的尺子丈量成长

  班级管理中,孙老师“让学生成为班级主人”的理念,让我在松散的班级氛围中找到了突破口。面对“无人管事”的状态,我没有直接制定班规,而是邀请小明这样的“刺头”和几位沉默的学生组成“班级发展小组”。在我的指导下,他们不仅设计了“问题墙”,组织了“印象兴宁”照片展,还提议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其中“印象兴宁”照片展活动格外亮眼。平时总在课本上涂鸦的小玲,主动提出用画笔为照片配文;沉迷摄影的小宁,带来了学校一角剪影;其他同学也纷纷洗出自己拍摄的家乡神光山、老街等系列照片。两周后,教室门前的墙壁变成了热闹的“家乡画廊”:小玲为一张老街腌面摊照片配画,旁边写着“奶奶的瘦肉汤里,飘着三十年的胡椒粉香”;小浩的稻田照片旁写着“风吹稻浪的声音,比所有游戏音效都治愈”。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让同学们看到了彼此隐藏的才华。

  我们还坚持开展“每周闪光时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气喘吁吁赶来上学却还是迟到的小宁被评为“最善良和最有礼貌的人”,因为他在吃饱了的情况下不忍拂了早餐摊主的好意而努力吃下又烫又多的腌面;在老师不知道自己手臂受伤布置了劳动任务未推辞反而认真完成的小颖被评为“最不矫情、最有责任感的人”,小玲因“印象兴宁”的作品获得“最美创作者”称号;小明则因认真组织各项活动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获得“最佳组织者”奖状。每次表扬时,我都会具体讲述他们的事迹。有个男生被表扬后红着脸说:“原来老师不是只表扬成绩好的人。”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用不同的尺子丈量成长,每个生命都能闪耀光芒。

  四、学着做一个“戏精”班主任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让我深受启发的,还有“戏精”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这并非刻意表演,而是用巧思搭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这是我计划在新学期以班主任身份重点实践的方法。书中提到,面对班级纪律问题,与其严厉训斥,不如用幽默化解僵局。对于班级卫生总不达标的问题,我计划尝试这样的互动:班会课上故意皱着眉头巡视教室,然后夸张地说:“我发现咱们班藏着一群‘隐形魔法师’,纸屑果皮一转眼就‘消失’在角落,就是魔法效果太持久了,能不能教教我怎么让它们‘瞬移’到垃圾桶里?”用调侃引发大家对卫生问题的关注。遇到同学间闹小矛盾时,我想扮演“调解剧导演”:“听说咱们班有两位‘主角’闹别扭了?来,给我讲讲你们的‘剧情冲突’,咱们一起改改‘剧本’,争取演成‘和解大结局’。”

  这些设想中的教育策略,核心是放下班主任的权威姿态,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传递规则与善意。我期待在新学期的实践中,让班级管理少一些严肃说教,多一些灵动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自我管理。

  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唤醒,《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让我懂得,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与其逼着他们“追赶标准”,不如为他们创造适合生长的土壤。当我们用信任接纳“问题”,用多元评价发现光芒,用智慧策略激发热情,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的空气中找到成长的力量。新学期,我会继续带着这些教育智慧前行,让这间教室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便是孙老师传递给我们的教育真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