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读书感悟1000字
最近阅读了岸见一郎写的《不管教的勇气》,之前读了作者的另一本书,给我启发很大,这一本书从题目就吸引了我,偶尔看到就立刻下单购买了。
这本书篇幅不长,虽不能说字字珠玑,却像浓缩的精华,没有多余的话,精准简练,耐人寻味,给我很多启发,也坚定了我之前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认为这本书提供的视角传统而新颖,所谓传统,是我熟悉的我们那一代的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所谓新颖,是因为现在教育缺失或忽略了一些理念,看似新颖,其实是回归。尤其“让孩子有贡献感”这一理念,我大为赞同。
何为“贡献感”?
书中提到,贡献感是孩子内心深处对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认知,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为家庭、集体、社会带来正面改变时,就会产生贡献感。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他人居高临下的表扬,而是源于平等关系中他人真诚的感谢与认可。就像书中所说,当孩子自觉把玩具收好,家长要说:“谢谢你把玩具收了起来”,孩子从家长的感谢中明白自己做对了事情,感受到主动做事的快乐,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这便是贡献感的体现。
为什么要培养“贡献感”?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确认自己的价值。拥有贡献感,能让他们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在为他人、为集体做出贡献时,会意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进而提升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这种内在的力量会支撑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前行,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价值,有能力去克服困难。同时,贡献感还能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认识到自己是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
怎样培养“贡献感”?
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比如,摆放碗筷、扫地、整理房间等。在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后,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感谢,表扬不如感谢,对孩子真诚地说“谢谢”,可以让其知道自己的付出被看到、被认可。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家庭是有贡献的,从而增强了家庭责任感。
第二,要鼓励孩子多关心家人朋友,这也是培养贡献感的重要途径。家长引导孩子关注身边人的需求,别人遇到困难要主动帮忙;要多关心长辈,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体不舒服时,要主动问候,并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通过这些行为,孩子能体会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进而培养出责任感和贡献感。
第三,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组织各种集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像我们班的“人人一岗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具有“为班级贡献”“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当学生们体验到“做贡献”的快乐,就会更加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开展班级活动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当合作顺利时,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为集体做出了贡献,会更加“喜欢自己”,提升集体荣誉感和贡献感,也带动着学习上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最初看到书名《不管教的勇气》,有的家长可能会误解“不管教”指的是不闻不问、完全放手或不负责任,其实,这里的“不管教”是以尊重为前提,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过度干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贡献感、价值感、幸福感,让他们在自主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在生活的点滴中获得成长的力量,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