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美读后感1000字
中国悠悠文化如奔流不息的长河,穿越五千年的历史峡谷,携带着华夏祖先的智慧结晶,涓涓不息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从未停歇。这独特的中华美学内涵和价值,直到拜读《中国文化之美》后我才幡然醒悟。
品格之美和意境之美。中国的审美从来不局限在肤浅的炫技上。书中指出,中国艺术不满足于对外在形象的简单模仿,而是追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书法艺术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润直指人心,体现书写者的襟怀气度;山水画不是对自然景物的机械复制,而是画家心灵境界的摄影;园林艺术通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瞬间醍醐灌顶,回想以往的游历经验:在会稽山下,周围竹林郁郁,在兰亭下欣赏《兰亭集序》,看洒脱恣意的书法,仿佛大家们好友相聚,曲水流觞,恣意酣畅的场景出现在眼前;而登富春山,恰逢阴雨绵绵,泉水潺潺,植被丰茂,水汽氤氲,走累了便寻一处茅草亭休憩。来往的当地人不知从哪捡的挂满野杨梅的树枝,提着打满山泉水的桶,快乐地往家赶。鸟声清脆,微风细雨,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心境在那刻也具象化了。
而文化的品格交融在我们朗朗上口的诗词中:那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勿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物外;是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胸襟。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华夏诗人以高远的精神追求超越了现实格局,其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品格之美的生动注脚。
除了艺术和丹青,书中对中国的生活之美更有独有的点拨和解读。衣冠华彩体现在唐代披帛的飘逸,宋代瓷器的素雅;舞台芬芳展现在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如《同光十三绝》)与虚实相生的美学;营造神功蕴含在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园林“巧于因借”的哲学(以拙政园为例);器物巧美涵盖在青铜器、玉器、明式家具的“材美工巧”。区别于其他国家生活物质的“形”,中华文化对物质更多了玄妙的“韵”。那是独属于中国文化的浪漫,赋予所有物质灵魂的慷慨。所以,梅、兰、竹、菊称四君子,笔为“狼毫”,墨为“砚泉”,稍稍查询,惊讶发现几乎所有的器物都有自己的“雅号”。如此美妙,却在日常生活里淡淡地遗忘。
掩卷沉思,《中国文化之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对传统的重新认识,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就如书中阐述: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基因。只有不断与时代对话,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当我们看到现在青年在国外的广场演奏传统乐器、将敦煌壁画转化为足尖芭蕾,把广东非遗“醒狮”改编为热门动漫IP。我们每个人应受到感召和鼓舞,以践行者的姿态将文化了解转化为日常行动:穿汉服,参加传统市集,学习传统技艺,找到适合的方式,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共同维护和发扬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