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读后感800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注意力往往聚焦于感兴趣的事物。为此,“表演”教学法成为激发专注、培养听课习惯、提升知识吸收效率的有效方式。书中第二章深入阐释了该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让我联想到本学期同课异构赛课活动中,我校陈心如老师的教学实践。
陈老师在执教《荷叶圆圆》时,巧妙运用“表演”教学法。朗读环节,她以夸张的肢体动作,生动演绎蜻蜓落荷叶、鱼儿荷叶下游动的场景。学生沉浸于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与形象“演出”,仿佛化身为文中的蜻蜓、露珠,想象力被充分激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灵动画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与语文之美。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表演”法的运用也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谨慎把握、巧妙运用。以下是运用“表演”法时需着重注意的几点:
其一,不可脱离教材。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堂看似热闹非凡、活力四射,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却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以英语教学为例,我们常常采用分角色扮演的表演法来演绎语篇对话,或者鼓励学生创编对话。在设计这类教学活动时,我们必须紧扣目标语言,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精心设计,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主题展开,不可偏离教材的主线。
其二,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设计“表演”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和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简单、生动、有趣的表演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适当增加表演的难度和深度,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三,要与生活相联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将“表演”法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表演,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实用性,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教材、表演和学生生活这三者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巧妙演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