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读后感1000字

admin2025-04-30 16:48:42.0读后感5

  "偷懒"二字在教师职业中向来是贬义词,尤其对班主任而言,似乎必须事必躬亲、夙夜在公才算尽职。然而,当我翻开《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这本书,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教育管理的大智慧。这种"偷懒"不是敷衍塞责,而是通过培养班干部、建立班级规则、激发学生自主性,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班主任的"懒"恰是为了让学生"勤",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展现了教育中"授人以渔"的真谛。

  传统观念中的优秀班主任形象往往是"老黄牛"式的——每天最早到校、最晚离校,事无巨细地管理班级事务,甚至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处理学生问题。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可贵,却暗藏隐患。过度操劳易导致职业倦怠,而班主任的大包大揽更会剥夺学生成长的机会。我曾见过一位班主任每天亲自检查卫生、整理讲台、监督早读,结果班级离开她就运转失灵。反观另一位"会偷懒"的班主任,她培养了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班级事务井井有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两种管理方式,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
  "会偷懒"的班主任首先是一位卓越的规则制定者。魏书生老师曾分享他的"懒人管理法"——建立详细的班级公约,明确每位学生的职责,使班级成为自我运转的有机体。在他的班级里,从门窗开关到植物养护,每项事务都有专人负责。这种制度化的管理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创造学生承担责任的机会。当学生知道粉笔盒空了该找谁、电灯未关该提醒谁时,班主任自然可以从琐事中解脱出来。规则的确立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精力,但正如播种后的等待,这种"懒"是建立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的智慧选择。

  培养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是"偷懒"班主任的核心策略。北京某重点中学的王老师分享经验时说:"我的秘诀就是找到好帮手,然后充分信任他们。"她不仅选拔班干部,更注重培养过程——教他们如何主持班会、如何处理同学矛盾、如何协调各项活动。当班干部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就能从日常事务中抽身,将精力集中于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这种"偷懒"实则是对学生潜能的深度开发,班干部在服务集体的过程中获得领导力锻炼,其他学生也在同伴示范下培养自律精神。班主任的"不为"恰恰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会偷懒"的班主任还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上海特级教师李镇西通过"班级自主日"活动,每周让学生完全自主管理一天,包括自习纪律、课间活动甚至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这种放权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被赋予适当的自主权时,内在动机显著增强。

  教育是一门留白的艺术。班主任的"偷懒"恰是在关键处留白,让学生有机会填充自己的成长故事。当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不需要严加看管也能自律、不需要外部监督也能负责的学生时,那才是真正的成功。《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最高明的教育往往看起来最不费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成果体现在教育者的"多余"上。在这个意义上,"会偷懒"不是懈怠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教育境界——在看似无为中实现有为,在适度放手时收获更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