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深度学习读后感1500字左右

admin2022-12-17 18:42:11.0读后感522

  钟启泉教授在《深度学习》一书中提到:“深度学习”指向“主体性”“对话性”“协同性”相统一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主体性”“对话性”“协同性”这三个视点来解读“深度学习”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

  “深度学习”中“主体性”强调每一个人能动地建构知识,强调知识建构的先行基础。“人是天生的学习者”,知识的习得与改造是基于人类的能动作用而建构的。所谓“知识”唯有凭借学习者自身才能建构,而且这种知识唯有学习者同既有知识相链接才能构成。所谓“主体性学习”是指作为学习者的儿童能够控制自身的学习,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课题,能够认清学习的过程与成果,最终凭借自身的能力调控学习。培育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的活动的力量,是“深度学习”应有的状态。

  “主体性”意味着每一个学习者拥有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同自己的未来相连接,具有远见地展开学习,即“不是知识追逐儿童,而是儿童追求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的意义不是基于知识的传递与讲解的理解,而是基于儿童的知识的功能性运用与探究的活动。“主体性”强调的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能动性的发挥。学习应该是学生与知识及其意义能动地互动的交互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讲解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学,而不是代替学生来学。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最起码要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先行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在其个人先行知识的基础上,能动地展开自己的学习,主动地展开对话。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中的“对话”不是单指同他者的“对话”,而是指“三种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同他者的对话、同客体的对话,以及这三种对话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反复地进行编织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同自己的对话与同客体的对话,才能走向“深度学习”。所谓“对话”,既是指基于发现“更优的解”这一共同的目标,秉持彼此间的信赖感与诚实性而展开的协同性的知性作业,也指向新知的创造性的协同探究过程,是通过他者的介入而形成的。

  “对话性”意味着借助同学之间的协作与社区成人的对话,通过同教科书中先哲的对话,在“习得·运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倾听来自课堂各个角落的学生的困惑与疑问,及时地判断与评价其意义和价值,决定是否纳入教学流程之中,重新编织教学。教师需要在对话中寻根究底,反复叩问:为什么探究这个课题;通过探究,弄清楚什么;应当用怎样的方法展开探究?以期在“习得”“运用”与“探究”的对话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深度学习”中的“协同”是指彼此立足于对方的视点来审视对方的见解,洞察问题、求得共鸣。按照建构主义的设计原理,学习者不是单纯记忆教师给予的信息,学习是个人与社会双重意义上的意义建构过程。在对话活动中拥有不同见解的他者不是“敌对者”,而是共同求得问题解决的“协同者”。借助同多样的他者的合作、同外界的交互作用,拓展并深化学习者自身的思考。同时,培育起洞察并尊重他者的价值、分享各自的意义世界的悟性。

  “协同性”意味着通过建设性交互作用,知识得以反复重建、理解得以深化,完成优质知识的建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里深化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就得从学习者的发言与叙述中,洞察同学科素养的深度学习相关的思考,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名让学习者回答。执教者通过观察学习者的反思,也可以发现自身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基于学科素养的深度学习。

  作为学习的主体,儿童是知识的探究者、创造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者;教师作为前辈的研究者,从儿童与教材对话的角度,发挥一种支援的“促进者”的作用。而教学是在教师建设性的介入之下,同教材对话,形成知性的共同探究、创造的过程。从“深度学习”三个视点来重新认识教学、重构课堂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扎实地把握知识、在未知情境中灵活地运用知识,有助于师生双方体悟到“学习”的愉悦。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