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读后感4000字

admin2023-02-07 14:39:31.0读后感560

  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透过玻璃,似在微笑着召唤我与它嬉戏,屋内的我仅是提眸扫视了它一眼便又手捧肖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一书,低眉浅笑着继续穿梭于书中温暖无限的文字世界。书肖老师的每一节课堂实录可谓异彩纷呈,让我心潮澎湃!读着读着,让些许怯懦的我勇敢起来,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冲劲;让备受教学困扰总存有“愧怍”之心的我,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因为我也想像紫藤萝那般耀眼绽放;更让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仍需进步,犹如贾平凹笔下那棵长势委屈的小桃树一般的我开始努力奋进,有了历经风雨,战胜坎坷磨难,去追逐心中的美好梦想的干劲。今天主要从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思想:读书方法和读书感悟。

  对于读书方法,我自己也在摸索之中,今天在这里主要从两方面分享我个人偏爱的两种读书方法。

  第一、多读一些纸质书籍

  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一些网络平台,还有自媒体,包括微博,微信,他们传播信息的能力和覆盖面是比较广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所以很多人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的各个平台上去浏览和阅读信息,这种快餐式阅读形式使我们内心更加的浮躁,无法沉静下来,缺少一种定力。其实我也曾在这种浮躁与定力之间一直徘徊,很幸运加入孟红梅老师工作室,在优秀前辈们喜爱阅读与写作的熏陶下,我开始重新出发,认真阅读,爱上阅读。首先,读书为什么要看纸质书籍?因为每次拿到一本纸质书籍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跟随着作者笔尖流淌出的文字,进入到整本书的世界里面,就会让我浮躁的心慢慢的沉静下来,让我和作者之间更有一种亲近感,不似网络平台隔着万水千山。我曾经也在部分平台购买会员,享有终身阅读的权限,但是当我在短时间内听读或者浏览了众多书籍以后,蓦然回首,试图提取我所需要的一些灵动思想的时候,却如过眼云烟,浅浅的读,没有留下太多深深的印迹。所以我感觉无论多忙,适当地安排出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去阅读一些纸质的书籍十分必要,胸中要有丘壑,眼里方现山河,唯有阅读和思考助力你我的灵魂,才能变得日益富足饱满、魅力动人。

  第二、读纸质书籍时特别喜欢圈点批注

  所以我喜欢自己买书阅读,不愿借书阅读,或许认为没人心甘情愿地让我在他的书上“指手画脚”。拿到一本纸质书籍,从序言到作者结语几乎每一页都有自己的批注,写上自己当时的一些心得或者质疑,因为阅读的时候,不经意间作者的些许文字会扣动自己心灵的密码,然后迸射出一些灵动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恰似空中绚丽的烟火,虽美却易稍纵即逝,不同时间和情境下不可能重现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思想,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可见及时批注记录当时的灵感很有必要!以上两点是与大家分享的我个人喜欢的读书方法,未必适合大家,因为阅读,千人千法!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今天主要分享的是我阅读肖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书籍之后获得的一些感悟。

  我用八个字概括“用心凝视,方有回响"!

  作为语文教师,无论阅读或者教学,倘若勿勿扫视,浮光掠影,心神不定,当然领略不到教育的绚烂,只会屏蔽语文的美丽;唯有用心凝视,潜心阅读,冷静思考,方能给教育带来灵魂的悸动与新生,绽放出语文的魅力,可见,用心凝视,方有回响!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这本书收录了肖老师的十六节课堂实录,涵盖了教读课、自读课、名著导读课、写作课、活动探究课等多种课型,多种文体的教学,每节实录后都附有其教学理念、教学思路、课堂教学细节、教学感悟以及一些名师专家的精彩点评。阅读他的每一个课例,都让我备受启发,都让我再次重新审视教材文本,再次彻底剖析自身不足。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我用心凝视,反复品读肖老师的教学实录《老王》喜获的回响!

  回响之一: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热爱的心

  肖培东老师教《老王》一课时,学生一句平凡无奇的响亮招呼语“老师好”竟然挑动了他的教学神经,成为他讲解本课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肖老师便随机提出问题——“刚才你们喊我什么?那请问,‘老师’的‘老’和文章中‘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呢?以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看。”学生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老”是指经验多,学识广,而“老王”的“老”是指他年纪大,还有的同学认为一般关系好的可以在称呼前加一个“老”字。紧接着,肖老师利用学生回答的“关系好”顺势而为地进一步提问“这篇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出了杨绛一家和老王关系好的呢?”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关注到文本中描述的杨绛与老王交往的几件生活琐事之上,既梳理了文章内容,又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初读认知。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没有刻意的追求,更没有一套万能的思维定势,只需教师用心凝神细听,巧用学生的话语,去开启他们由浅入深的思维之旅。肖培东老师凝神细听每位学生的每一句话语,关注学情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让我心生敬意,就像肖老师自己所说的“生活其实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教学素材,关键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热爱的心。一个好的课堂,既要有有意栽花花盛开的预设之美,又要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生成之喜。”

  回响之二:模拟场景闲聊对话式“情境”教学

  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看似面对面的交流,思想有时却隔着万水千山,因为教师并未把学生真正的带入到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当中,并未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场景之中,所以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即便教师认真的讲解,强压式的解读出某个答案或者是情感,学生最后依然是一知半解,无法让心灵产生一种共鸣。

  说实话,想要七年级的学生走进杨绛先生内心深处,感悟他对老王的愧怍之情。对他们而言,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肖老师巧妙地设计模拟场景对话的“情境”教学,紧扣文中出现的两次对话,在课堂上与学生模拟场景,自己扮演杨绛先生,选择一位学生扮演老王,展开情境对话,让学生产生一种画面感,进入“情境”教学之中,在这些流淌着的平平淡淡的话语中,体会蕴含的深情厚谊。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模拟场景闲聊对话式“情境”教学模式,自成风格。既不需要太多的PPT,也不需要版块模式的预设,更不需要任何的资料补充,只是让学生在闲聊对话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文本,融入到文中的人物情境中,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老王的悲苦,还有杨绛他内心的愧怍。

  这看似轻松随意的课堂教学,可想而知,离不开肖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厚功力,这是他长久的积累和沉淀所得。教师不仅需要课前把握学情,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而且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文中的人物、情节、素材都来源于生活,生活经验是最好的教材,最贴近文本内容,教师需要懂得如何建立生活与文本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到文本中,这些收获为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回响之三:阅读是课堂的灵魂,贯穿始终

  钱梦龙先生时常提醒我们:“语文课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在肖老师的讲课之中,我感觉阅读是他课堂的灵魂,贯穿始终;是他教学风格的核心要素;阅读是他深深浅浅教学旅途中解锁每个关卡的钥匙,任何疑惑,无论大小,难易,都是通过一次次不同方式的阅读来解锁。每节课例肖老师都会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譬如自由读、默读,跳读、齐读,师生模拟场景闲聊对话式“情境”教学当中的对读等等。就拿《老王》一课来说,课堂上肖老师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然后从文中“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中的“闲话”一词入手,反反复复地一问一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杨绛和老王闲话时的那种温馨与轻松感。紧接着,依旧是阅读。课文第二段有作者转述老王的一段话,肖老师巧妙地把间接转述变为直接对话,自己扮演杨绛先生,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扮演老王。“老王,你怎么成了单干户了?”肖老师一句充满温和、关心语气的问话,顷刻间将这位扮演老王的学生带入了情境当中,学生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浓厚的感情来阅读。师生之间,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读,反复推敲,改进,反复地阅读、演示,把杨绛先生的温和、善良,老王的伤感、无奈、酸楚、痛苦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全体学生都进入到那个场景中去,去慢慢体会老王生活中的不幸。肖老师讲《老王》抓住杨绛先生语言平平淡淡的特色,引领学生紧扣文本,在平平淡淡的文字间阅读,细细地品读老王的苦、老王的穷、老王的孤、老王的痛。读,仍在继续。从课文第8段开始,杨绛先生和老王有比较集中的直接对话。这次是老师读旁白,学生齐读,兼任“我”和老王两个角色。初读一遍后,老师又与学生你一句我一句闲聊,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这一部分,引领学生充分领悟人物的处境和心境之后,继续进行了三遍朗读,老师读旁白,学生用心读“我”和“老王”的对话。肖老师这种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一方面增添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如何通过文本中的相关文字来品味背后所赋予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在不同的阅读环节中,他也特别关注学生的语调、语速,因为即便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调和语速之中,凸显的情感也是有所不同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老王》这篇课堂实录中出现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读”,多达百次以上,可见,读,贯穿他的整个课堂始终;读,是他课堂的灵魂;读,是他教学风格中的核心要素。当学生思维受限或者体会情感受阻以及把握文本内涵受困的时候,反复阅读,无疑是最有效的课堂手段。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启迪,这种教学方法是我值得今后学习和探究的。

  肖培东老师曾说:“浅浅的语文之旅,印下了无数深深的足迹。浅教闲问,不急不躁,凝神细听,都是风景。"作为教师,唯有让学生的思维流动起来,让课堂融于尽情的朗读和真诚的对话之中才能异彩纷呈!

  最后用肖老师的一句话语来勉励自己以及与我一样渴望成为有温度力、生长力、研究力、坚持力、创新力教师的追梦同仁们:“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更努力的教学。每一节《老王》都会留下我们深深的“愧怍”,教学无止境,我们,永远在路上!”

1 2